寂寞阿里山 顧店嬤:1個月只有5客人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fireda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1784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18, 2008 5:36 pm

寂寞阿里山 顧店嬤:1個月只有5客人

文章 fireda »

八八水災已過一個月,以往車水馬龍的阿里山公路現在成了寂寞公路,只有工程車與當地居民車輛進出。搭載陸客的遊覽車到阿里山公路卅四公里處便止步了,陸客們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拍照留念即離開。重建路迢迢,店家與居民坐困愁城。


昨天的阿里山風景區風和日麗,與一個月前的強風豪雨形成強烈對比,阿里山公路觸口段的阿管處平日訪客不多,昨竟停了多輛遊覽車,許多遊客在阿管處大門口、附近天長地久橋拍照留念。


「到阿管處一遊,聊勝於無呀!」阿管處表示,陸客來台灣不到阿里山心有不甘,於是到阿管處拍照留念。這股阿里山熱,即使大風雨也擋不住;八月九日至九月七日,有三萬六千餘名陸客到阿里山,雖比七月分少兩萬人,但人數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多。


但原本人潮如織的奮起湖車站,只剩工程人員逐段清除鐵軌上的泥沙。工程人員說,原本鐵軌都埋在砂石中,現在總算重見天日,但要行駛小火車,還要再清除一大段時間,還要多久?「久到小火車都退化成貨櫃屋了」,一旁的在地人開玩笑說。


走進奮起湖老街,一名年輕人對著坐在藝品店門口孤伶伶的老婦人說「阿嬤吃飯啦!沒有客人會來,不用顧店啊!」阿嬤說,大水過一個月了,只有五個客人,兩個是記者,三個是工程人員,再沒生意真的會餓死。

梅山鄉太和村是嘉義山區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四名居民不幸遭土石流活埋,道路備遭蹂躪,比其他地方更崎嶇,開起車來彷彿參加越野比賽。盡管環境惡劣依舊,太和國小校長潘昌祥與老師們正計畫如何重建校園。潘昌祥表示,校舍毀損嚴重,就地重建恐遙遙無期,日後可能配合災民永久屋的興建,遷校到附近較安全的地點,一勞永逸。


在阿里山工務段連日搶修下,道路已經通了,而且預計本周內就可全線通車,雖然路況不好,但慢慢開總是會到。老師說,「雖然這次水災損失慘重,但慢慢重建,總有一天美麗會回來的。」
================================================
政府官員也應多下鄉走走
千言萬語
CR
CR
文章: 996
註冊時間: 週三 7月 02, 2008 3:58 pm

Re: 寂寞阿里山 顧店嬤:1個月只有5客人

文章 千言萬語 »

fireda 寫:八八水災已過一個月,以往車水馬龍的阿里山公路現在成了寂寞公路,只有工程車與當地居民車輛進出。搭載陸客的遊覽車到阿里山公路卅四公里處便止步了,陸客們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拍照留念即離開。重建路迢迢,店家與居民坐困愁城。


昨天的阿里山風景區風和日麗,與一個月前的強風豪雨形成強烈對比,阿里山公路觸口段的阿管處平日訪客不多,昨竟停了多輛遊覽車,許多遊客在阿管處大門口、附近天長地久橋拍照留念。


「到阿管處一遊,聊勝於無呀!」阿管處表示,陸客來台灣不到阿里山心有不甘,於是到阿管處拍照留念。這股阿里山熱,即使大風雨也擋不住;八月九日至九月七日,有三萬六千餘名陸客到阿里山,雖比七月分少兩萬人,但人數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多。


但原本人潮如織的奮起湖車站,只剩工程人員逐段清除鐵軌上的泥沙。工程人員說,原本鐵軌都埋在砂石中,現在總算重見天日,但要行駛小火車,還要再清除一大段時間,還要多久?「久到小火車都退化成貨櫃屋了」,一旁的在地人開玩笑說。


走進奮起湖老街,一名年輕人對著坐在藝品店門口孤伶伶的老婦人說「阿嬤吃飯啦!沒有客人會來,不用顧店啊!」阿嬤說,大水過一個月了,只有五個客人,兩個是記者,三個是工程人員,再沒生意真的會餓死。

梅山鄉太和村是嘉義山區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四名居民不幸遭土石流活埋,道路備遭蹂躪,比其他地方更崎嶇,開起車來彷彿參加越野比賽。盡管環境惡劣依舊,太和國小校長潘昌祥與老師們正計畫如何重建校園。潘昌祥表示,校舍毀損嚴重,就地重建恐遙遙無期,日後可能配合災民永久屋的興建,遷校到附近較安全的地點,一勞永逸。


在阿里山工務段連日搶修下,道路已經通了,而且預計本周內就可全線通車,雖然路況不好,但慢慢開總是會到。老師說,「雖然這次水災損失慘重,但慢慢重建,總有一天美麗會回來的。」
================================================
政府官員也應多下鄉走走
(不要啊)
desktop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1718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20, 2006 5:19 pm
來自: 歡婆鄉

Re: 寂寞阿里山 顧店嬤:1個月只有5客人

文章 desktop »

朋友說,現在只有高底盤四驅車可上阿里山,還是暫時看看就好
台灣是個寶島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