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黃院長:嚇退功利生 醫學系更該改制
【聯合報╱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台北市)】 2009.04.15 06:09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848456.shtml
教育部委託國內醫學院院長與學者研議後,建議把現行高中畢業進入七年醫學系的學制,改為大學畢業後再進入學士後醫學系。此消息公布後,引起了一些討論。
很明顯的,醫學系學制的改革有兩個目的。第一,經過四年大學教育後,再決定終身投入的醫療志業時,學生有較成熟的心智做自主的選擇。第二,人文素養是從事醫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經過四年大學教育及人生歷練之後,醫學系甄選到具備成熟人格特質人才的機率會提高。
制度的改革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不可諱言,即使改制的方向正確,執行方法也要正確才可能達到制度改革的終極目標。我們應該要關心的是,它必須經過周密嚴謹的規劃與充分協調,萬萬不能急就章。如果能經由學制改革,找到真正有使命感、樂於照顧病人的醫學生,並提供更優質的醫學教育,為台灣培養更好的醫師。這將是一個進步的現象。
不意,貴報載,問卷調查顯示,家長及有志於念醫的高中生,幾乎都反對這項改革。對家長和學生來說,學士後才開始醫學教育,所投注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變高了。醫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即使學士後招收進來的學生,也一樣會有因為收入動機而來招考的,這個因素並不會因延後入學而改變。
如果以上的聲音就是所謂的反對理由的話,那根本是不成理由的理由。第一,醫學是服務人群的志業,而且是掌握他人生命的工作。因此,醫學系選材時,是否具備生命觀與價值觀絕對是一個最重要的關卡。在意時間、金錢成本的功利主義者,應該就是第一個被淘汰的人。如果延遲進醫學系,讓那些功利思考的人,發現學習的時間太長、相對賺錢的歲月縮短了,覺得不划算而作罷,不就更是要改制的理由嗎?第二,多年來,教育部要求台灣醫學系提高甄審入學的比例,希望不久達到百分之一百的醫學系入學生,都經過人格特質的篩選,把缺乏正確價值觀、完全以收入動機報考的人排除在醫學系門外。
健康是台灣人民的基本人權,如果您期待未來有更多關心您健康的好醫師,則不應漠視這個醫學教育改革的契機。請群起響應,全力支持教育部推動此改革的計畫!
大部分你提出對於醫師的期望我是認同的,但是對於如何找到合乎期望的學生方法我是不認同的.
對於是否具備愛心,關懷,沒有功利主義的思想為要素才是心目中的好醫師,我也不盡認同.
社會是多元的,每一種人都有其扮演角色,社會是民主的,只要合乎社會規範,他的需求與行為都是被允許的.
黃院長你我都是在這種制度類似環境下產生的醫師.
如何篩選出理想醫師,首先要定義什麼是理想醫師,才能定位甚麼是理想醫師應具備特質,才能提出對應正確的篩選方式.
而我對醫師在社會扮演角色的定位就與你不同.
當涉及人權是誰又有權利來決定誰適合或不適合當醫師?
功利主義在自由經濟主意社會被認為是社會進步原動力,當全體社會都如此時醫師團體如何自外於這種標準.
問題應是功利主義在什麼情形下才不被允許?光這標準就要討論很久?
自己如何知道適不適合當醫師,猶如自己如何知道對方適不適合做為結婚對像.
雖然當事人在婚前大部份都經過深思熟慮但是答案通常是結婚後才知道.
這個社會處理婚姻關係就立下很多法律,結果呢?天天有人結婚,有人離婚,有人殉情,有人凶殺.
我稱為只有天知道,我們在嘗試中成長,風險自負,大概就是人類宿命,我認為是天命.不知黃院長小時立志做什麼?
對於醫師這行業要有感受,幾乎是總醫師訓練完後才開始有較成形概念,如何教他們未踏入門就主觀上決定適不適合當醫師?
最有能力判斷壹個人特質其實是與其共同成長的周遭親朋好友,然而我們能藉由他們的推荐來決定同時達到客觀公平?
黃院長這種狀況我們稱為期待的不可能.
學制從7年改學士後 4年,對於有限生命,計算機會與成本是非常正常現象,醫學決定不也是常常在計算利益,在pros&cons 中決定.
對於到底誰有權終結無實際生存意義的生命都讓人爭執不已,而每一個人都有其立場的正當性不是嗎?
學制從7年改學士後 4年不是篩選醫師工具.
學制從7年改學士後 4年兩種制度在世界併行已久,未曾聽說臺灣醫師比美國醫師差很多是來自學制的差異.
這是行政決定,對錯無人知曉,大概就像選擇與誰結婚吧.
黃院長你認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