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合理門診量」
發表於 : 週一 6月 02, 2008 10:32 pm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 ... 90-002.htm
中華民國九十年十月十二日
October 12,2001
社會安全組研究人員 林雨靜
我國自今年一月二日實施醫院合理門診量以來,已半年有餘,其間亦引發諸多爭議。本文將針對合理門診量實施之背景、制度以及對於我國醫療體系產生之影響進行分析與討論,俾利未來更進一步之研究。
一、 合理門診量之形成背景
合理門診量(或稱遞減式門診診察費)的構想,始自於衛生署健保小組全民健保的規劃時期,原為改革門診診察費支配套措施之一。其是參考加拿大醫師收入高額折付方案(income threshold,對個別醫師超過一定臨界點以上之收入打折支付)的精神,藉由診察費的提高,合理門診量的實施,與藥品利潤的減少,配合總額支付制度以鼓勵醫師多重視醫師的專業診療服務與評估,花費較長時間診療病人或對病人提供詳細的說明,以提升醫療品質。
但是,民國八十四年正式推動全民健保時,由於作業趕辦不及,總額制度延後實施,藥品利潤亦未獲控制。而合理門診量雖然在基層如期實施,但在最需要規範的醫院反而未實施,形成嚴重的矛盾現象。
當時基層醫療的合理門診量是以每位醫師每日看診50人次為合理量,50人次以內支付220元,第51-70人次支付180元,70人次以上支付100元,後來則又增加了30人次以下230元,150人次以上支付100元兩段。而儘管當時醫院合理門診量公式已達成協議且由衛生署正式公告,但是健保局仍決定尊重醫院協會的選擇,訂定單一門診診察費200元(目前調為207元)。因此,純就歷史眼光來看,醫院合理門診量只是該推未推罷了。
二、 何謂合理門診量
目前台灣實施的醫院合理門診量之規定,依據健保局的解釋可概述如下:
1. 依照醫院內的專任醫師人數、病床數和前一年門診量,按一年開診日數270日加以計算每日門診合理量。在這合理量以內,健保局支付較高(213元)的費用,超過則較低(120元)。
2. 改變原齊頭式(207元)的健保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以期醫院醫師看診品質的提升。讓民眾得到更細心的照護,並不是用來限制看診人次的規定。
3. 若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急診、預防保健、洗腎、居家照護、精神病社區復健、職業傷病、接種老人流感疫苗等案件,都不會列入門診量計算。
三、 合理門診量之實施結果與討論
對於「為何要施行醫院合理門診量」,健保局的說法是,為了改革長久以來扭曲的醫療生態,抑制醫院門診量無限制的擴充,避免患者看診時間被壓縮,提升醫療品質。但實施成效到底如何呢?
在今年一月二日實施的首日,由於民眾對於新措施多是「一問三不知」,各大醫院就診人潮並未減少,崇尚名醫者在清晨四、五點就已在掛號處大排長龍,而各大醫院亦多抱持「薄利多銷」的心態來者不拒,使得看診時間被壓縮得更加厲害。截至今年六月,健保局台北分局的統計發現,在其轄區內的二十八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中,逾八成醫院一、二月門診申報件數較去年同期成長,七成五醫院的門診費用也節節高昇。另外,高屏分局轄區內的十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一至三月門診件數平均較去年同期成長6.1%,費用也上漲9%;雖有三家醫院的門診件數下滑,但所有醫院申報的門診醫療費用都增加,區域醫院平均費用成長13.1%,較醫學中心的7.5%更高。
從上面數據看來,這半年所實施的醫院合理門診量成果其實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合理門診量」只是節流的手段,頂著提高醫療品質的理由,似乎有些牽強。加拿大健保在總額預算制度下,看診超過的部分並不是打折,而是完全不支付,也沒有說是為了醫療品質的提升,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只有這麼多預算。
門診診察費平均而言只佔醫院每次門診費用的25%,影響不大。再者,超過合理門診量的門診雖然打折但健保局仍會支付,只要其支付點數(或每次門診利潤)高於醫院門診的邊際成本,醫院仍會持續看診。目前已有醫院提高掛號費因應,或打算增加更多門診病人或診察費以外的服務彌補損失,因此,合理門診量事實上並未提供足夠的誘因使醫院減少門診量。
健保局訂定遊戲規則,醫院依規則「勝出」,以「當前醫院管理階層的觀念偏差,只顧衝高門診量,罔顧民眾權益」這種道德批判的說法來解釋其實有欠恰當。想要利用合理門診量來提升醫療品質無疑是一種緣木求魚的作法。若想要正本清源,還是需要配合總額支付制度以及轉診制度的落實,才能真正改善目前已然失序的醫療生態。
中華民國九十年十月十二日
October 12,2001
社會安全組研究人員 林雨靜
我國自今年一月二日實施醫院合理門診量以來,已半年有餘,其間亦引發諸多爭議。本文將針對合理門診量實施之背景、制度以及對於我國醫療體系產生之影響進行分析與討論,俾利未來更進一步之研究。
一、 合理門診量之形成背景
合理門診量(或稱遞減式門診診察費)的構想,始自於衛生署健保小組全民健保的規劃時期,原為改革門診診察費支配套措施之一。其是參考加拿大醫師收入高額折付方案(income threshold,對個別醫師超過一定臨界點以上之收入打折支付)的精神,藉由診察費的提高,合理門診量的實施,與藥品利潤的減少,配合總額支付制度以鼓勵醫師多重視醫師的專業診療服務與評估,花費較長時間診療病人或對病人提供詳細的說明,以提升醫療品質。
但是,民國八十四年正式推動全民健保時,由於作業趕辦不及,總額制度延後實施,藥品利潤亦未獲控制。而合理門診量雖然在基層如期實施,但在最需要規範的醫院反而未實施,形成嚴重的矛盾現象。
當時基層醫療的合理門診量是以每位醫師每日看診50人次為合理量,50人次以內支付220元,第51-70人次支付180元,70人次以上支付100元,後來則又增加了30人次以下230元,150人次以上支付100元兩段。而儘管當時醫院合理門診量公式已達成協議且由衛生署正式公告,但是健保局仍決定尊重醫院協會的選擇,訂定單一門診診察費200元(目前調為207元)。因此,純就歷史眼光來看,醫院合理門診量只是該推未推罷了。
二、 何謂合理門診量
目前台灣實施的醫院合理門診量之規定,依據健保局的解釋可概述如下:
1. 依照醫院內的專任醫師人數、病床數和前一年門診量,按一年開診日數270日加以計算每日門診合理量。在這合理量以內,健保局支付較高(213元)的費用,超過則較低(120元)。
2. 改變原齊頭式(207元)的健保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以期醫院醫師看診品質的提升。讓民眾得到更細心的照護,並不是用來限制看診人次的規定。
3. 若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急診、預防保健、洗腎、居家照護、精神病社區復健、職業傷病、接種老人流感疫苗等案件,都不會列入門診量計算。
三、 合理門診量之實施結果與討論
對於「為何要施行醫院合理門診量」,健保局的說法是,為了改革長久以來扭曲的醫療生態,抑制醫院門診量無限制的擴充,避免患者看診時間被壓縮,提升醫療品質。但實施成效到底如何呢?
在今年一月二日實施的首日,由於民眾對於新措施多是「一問三不知」,各大醫院就診人潮並未減少,崇尚名醫者在清晨四、五點就已在掛號處大排長龍,而各大醫院亦多抱持「薄利多銷」的心態來者不拒,使得看診時間被壓縮得更加厲害。截至今年六月,健保局台北分局的統計發現,在其轄區內的二十八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中,逾八成醫院一、二月門診申報件數較去年同期成長,七成五醫院的門診費用也節節高昇。另外,高屏分局轄區內的十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一至三月門診件數平均較去年同期成長6.1%,費用也上漲9%;雖有三家醫院的門診件數下滑,但所有醫院申報的門診醫療費用都增加,區域醫院平均費用成長13.1%,較醫學中心的7.5%更高。
從上面數據看來,這半年所實施的醫院合理門診量成果其實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合理門診量」只是節流的手段,頂著提高醫療品質的理由,似乎有些牽強。加拿大健保在總額預算制度下,看診超過的部分並不是打折,而是完全不支付,也沒有說是為了醫療品質的提升,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只有這麼多預算。
門診診察費平均而言只佔醫院每次門診費用的25%,影響不大。再者,超過合理門診量的門診雖然打折但健保局仍會支付,只要其支付點數(或每次門診利潤)高於醫院門診的邊際成本,醫院仍會持續看診。目前已有醫院提高掛號費因應,或打算增加更多門診病人或診察費以外的服務彌補損失,因此,合理門診量事實上並未提供足夠的誘因使醫院減少門診量。
健保局訂定遊戲規則,醫院依規則「勝出」,以「當前醫院管理階層的觀念偏差,只顧衝高門診量,罔顧民眾權益」這種道德批判的說法來解釋其實有欠恰當。想要利用合理門診量來提升醫療品質無疑是一種緣木求魚的作法。若想要正本清源,還是需要配合總額支付制度以及轉診制度的落實,才能真正改善目前已然失序的醫療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