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鹹汫
臺語的「鹹汫」是鹹和汫二個不同名詞,鹹(kiam5)是食物內鹽分多,汫(tsiann2)是食物內鹽分少,但是臺語又可以把二個名詞合為一個名詞稱為鹹汫,是醃漬類食物的意思。
臺灣在民國40年代之前,社會普遍貧窮,那時候的人三餐都是吃糜配自己種的青菜,初一、十五拜拜時才有少許魚肉吃。自己種的青菜不可能終年不斷,也有換季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只能吃糜配鹹汫(kiam5 tsiann2)。有人會說,青菜青黃不接時,可以到菜市場買呀,其實菜市場少有賣菜,多數賣魚肉雜貨的地方,青菜都是自己吃自己種。
青菜接不上時,通常食糜配鹹汫,也就是配醃漬食物。那時候的醃漬食物有;菜脯、菜綜仔尾、鹹菜、醃瓜、豆腐乳…. 等等。
菜脯(tshai3 poo2)是把蘿蔔切半(切洲)、醃鹽,曬乾後儲存在甕缸內,要吃時再拿出幾根出來洗一洗就可以配糜。
菜綜仔尾(tshai3 tsang2-a bue2)是蘿蔔葉整棵醃鹽,整棵叫一綜,曬乾後儲存在甕缸內,要吃時再拿出幾根出來,炒薑絲、辣椒,很下飯。
鹹菜(kiam5 tshai3)是芥菜醃的,醃法與菜綜仔尾相同。
醃瓜(am5 kue)是南瓜或棘瓜醃成的,醃好後可直接吃或炒豆豉很下飯。。
豆腐乳(tau5 lu2或tau5 ju2)是把豆腐醃鹽後曬乾,再醃在鹹米醬內,食糜配豆乳很下飯。
那個年代,有更貧窮的人連食糜配鹹汫也沒有,他們只能攪鹽。臺灣有一句俗語;「做官清廉,食飯攪鹽」,筆者走過那種貧窮年代,相信這句俗語是真的,做官是食飯攪鹽,一般百姓可能只有食糜攪鹽。
攪鹽的方法;把鹽炒蒜頭和蔥,俗稱蒜頭鹽,放在碗裡,食糜時,用筷子沾一點蒜頭鹽,連糜囫圇吞下去,一頓餐三分鐘就解決了,這樣的吃,當然營養不夠,熱能也不夠,所以那年代的人都是骨瘦如柴,我們小孩僅能盼望初一、十五快來,因為拜拜有飯和少許魚肉,最起碼也有菜脯煎蛋。
《回憶兒時》鹹汫
版主: 版主021
-
- V1
- 文章: 1246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06, 2008 9:58 am
- 來自: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