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討客兄
有夫之婦外面有男友叫外遇,早期的人叫「討客兄」,過去每在寫東西常寫「討客兄」,有客家人會提出抗議說是;「討契兄」(khe4 ko5)才對,而不是「討客兄」。
討客兄討的對象是客人(客家人),討契兄討的對象是與他先有契約的人,其實,這二個詞彙是臺灣特有,在原鄉沒有這種名詞。因為在臺灣,多族群雜居在一起,才會有河洛女討客人男,或女人外遇男人寫契約的事。
二戰前,臺灣人有三大族群;河洛人、客人、原住民,其中河洛人和客人是唐山來的,二者雜居在一起,難免會常發生糾結,而原住民(指現在高山族)沒有與唐山人住一起,發生的糾結就少見。
在乾嘉年間,是唐山人遷徙臺灣的移民潮,因為在唐山三頓難渡,紛紛移民臺灣。唐山人包括河洛人和客人,筆者從臺灣人的族譜發見;河洛人和客人的移民人口幾乎相等,只是雜居在一起,因講河洛語的地區較廣,所以造成臺灣人講河洛語的人口較多,其實,目前的臺灣人講河洛語的有客人血緣,講客語的也有河洛人血緣,只是政府分別族群是以語言為區別,造成客人變成少數。
臺灣人之會有講河洛語人口較多,是因為河洛語先成為臺灣通用語,荷治時代的唐山農民、鄭氏東寧王國、施琅的拓墾臺灣…. ,都是河洛語族群,才會造成河洛語成為臺灣通用語。
臺灣在清治初期,禁止唐山女性移民臺灣,可是河洛人住福建沿海,偷渡女性來臺較容易,客人多數住內陸,偷渡女性較難,所以唐山來到臺灣的女性多數河洛女,客人女性幾乎沒有。換句話說,當年的妓女也幾乎都是河洛嬤,客人沒有女性來臺,客人移民只能嫖河洛嬤。
因為客人常去嫖妓,很多河洛嬤就有客人恩客,所以同為河洛嬤妓女常會問起同伴;妳那個客兄近況如何?….等,「客兄」無形中就成為臺語中特有詞彙了
《回憶兒時》討客兄
版主: 版主021
-
- V1
- 文章: 1246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06, 2008 9:58 am
- 來自: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