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換成就值得嗎?想要孩子快樂 移民二代:接受衰落
發表於 : 週三 6月 27, 2018 6:45 am
https://www.worldjournal.com/5636505/article-童年換成就-值得嗎?想要孩子快樂-移民二代:接受/?ref=總統學者獎
美國版的富不過三代
童年換成就值得嗎?想要孩子快樂 移民二代:接受衰落
編譯陳韻涵╱綜合25日電 2018年06月26日 06:13紐約時報25日刊載
韓裔讀者朴萊恩(Ryan Park,音譯)投書,他以切身經驗和移民第二代父母的教育模式,反思亞裔傳統的「虎爸虎媽」教育原則,並提到在第一代父母的嚴厲要求下,第二代移民擁有的「第二代優勢」,經常會面臨「第三代衰落」。
朴萊恩以「最後的老虎家長」(The Last of the Tiger Parents)為題,憶述自身痛苦的成長經驗;雖然他在移民第一代父親的嚴厲栽培下,成為符合亞裔父母期望的律師,但他在成長過成中經常反思,令他怨恨的童年是否締造了學業與專業成就,而這種用幸福交換的成功是否值得?
曾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蘇特(David Souter)和露絲‧貝德‧金斯柏(Ruth Bader Ginsburg)助理的朴萊恩寫道,「由我和我這一代的其他亞裔來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會更廣泛地影響美國社會」。
他說,這一代亞裔的學術成就,造成美國菁英教育機構的危機;亞裔是紐約市貧困率最高的群體,但亞裔卻在紐約菁英公立高中占多數。久負盛名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逾七成學生為亞裔,紐約市長白思豪已提議廢除標準化考試,好讓更多其他族裔學生入學。
哈佛大學遭指控對亞裔學生不公的訴訟則指出,該校招生時不重視學業成績,人為限制亞裔人數,正如哈佛1920年代限制猶太裔的招生政策一般。哈佛已發現,若在入學考時只參酌學術成就,亞裔的錄取人數將增加一倍以上,接近招生人數的一半。
無論調整這些不平衡的努力是否有效,這些壓力可能自然減輕。移民子女往往擁有超乎尋常的動力,這種現象被稱為「第二代優勢」,而移民的孫輩常會經歷「第三代衰落」,因為第三代已吸收美國文化價值,不再對成功抱有狂熱激情,他們在各種真意上已不再是移民。
朴萊恩自述有了兩個女兒後,經歷了前述的移民心境轉變。他為女兒規畫的童年與他自己截然不同,他希望女兒在充滿歡樂的家中受到重視和支持,且永遠不會懷疑父親的愛建立在完美成績上。
第一代亞裔移民父母認為,投資教育是社會流動的關鍵,且學術成就取決於努力而非先天能力。多數人堅信,透過美國人視為殘酷的方式,是貫徹這些價值的最好方式。第二代亞裔教養子女時,不禁捫心自問:是否該複製自己成長時所受的嚴格管控,是否因此才會功成名就?
著名回憶錄「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華裔作家蔡美兒(Amy Chua)指出,她以極端教育方式避免「家族沒落」;但多數二代亞裔並不支持她,反而正在放棄傳統的亞洲教育原則,貫徹開放且溫暖的西式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主。
朴萊恩寫道,他無法模仿父親「不惜一切代價成功」的移民思維,這也是多數二代移民的天性。這或許是二代移民父母的勝利,「我們成了美國人」,美國教育方式成為主流,培養出快樂、自信且善良的孩子,而非模範亞裔兒童。他寫道,雖然這可能代表下一代不會有這麼多厲害的小提琴家或神經外科醫師,但「我欣然接受這樣的衰落」。
美國版的富不過三代
童年換成就值得嗎?想要孩子快樂 移民二代:接受衰落
編譯陳韻涵╱綜合25日電 2018年06月26日 06:13紐約時報25日刊載
韓裔讀者朴萊恩(Ryan Park,音譯)投書,他以切身經驗和移民第二代父母的教育模式,反思亞裔傳統的「虎爸虎媽」教育原則,並提到在第一代父母的嚴厲要求下,第二代移民擁有的「第二代優勢」,經常會面臨「第三代衰落」。
朴萊恩以「最後的老虎家長」(The Last of the Tiger Parents)為題,憶述自身痛苦的成長經驗;雖然他在移民第一代父親的嚴厲栽培下,成為符合亞裔父母期望的律師,但他在成長過成中經常反思,令他怨恨的童年是否締造了學業與專業成就,而這種用幸福交換的成功是否值得?
曾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蘇特(David Souter)和露絲‧貝德‧金斯柏(Ruth Bader Ginsburg)助理的朴萊恩寫道,「由我和我這一代的其他亞裔來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會更廣泛地影響美國社會」。
他說,這一代亞裔的學術成就,造成美國菁英教育機構的危機;亞裔是紐約市貧困率最高的群體,但亞裔卻在紐約菁英公立高中占多數。久負盛名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逾七成學生為亞裔,紐約市長白思豪已提議廢除標準化考試,好讓更多其他族裔學生入學。
哈佛大學遭指控對亞裔學生不公的訴訟則指出,該校招生時不重視學業成績,人為限制亞裔人數,正如哈佛1920年代限制猶太裔的招生政策一般。哈佛已發現,若在入學考時只參酌學術成就,亞裔的錄取人數將增加一倍以上,接近招生人數的一半。
無論調整這些不平衡的努力是否有效,這些壓力可能自然減輕。移民子女往往擁有超乎尋常的動力,這種現象被稱為「第二代優勢」,而移民的孫輩常會經歷「第三代衰落」,因為第三代已吸收美國文化價值,不再對成功抱有狂熱激情,他們在各種真意上已不再是移民。
朴萊恩自述有了兩個女兒後,經歷了前述的移民心境轉變。他為女兒規畫的童年與他自己截然不同,他希望女兒在充滿歡樂的家中受到重視和支持,且永遠不會懷疑父親的愛建立在完美成績上。
第一代亞裔移民父母認為,投資教育是社會流動的關鍵,且學術成就取決於努力而非先天能力。多數人堅信,透過美國人視為殘酷的方式,是貫徹這些價值的最好方式。第二代亞裔教養子女時,不禁捫心自問:是否該複製自己成長時所受的嚴格管控,是否因此才會功成名就?
著名回憶錄「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華裔作家蔡美兒(Amy Chua)指出,她以極端教育方式避免「家族沒落」;但多數二代亞裔並不支持她,反而正在放棄傳統的亞洲教育原則,貫徹開放且溫暖的西式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主。
朴萊恩寫道,他無法模仿父親「不惜一切代價成功」的移民思維,這也是多數二代移民的天性。這或許是二代移民父母的勝利,「我們成了美國人」,美國教育方式成為主流,培養出快樂、自信且善良的孩子,而非模範亞裔兒童。他寫道,雖然這可能代表下一代不會有這麼多厲害的小提琴家或神經外科醫師,但「我欣然接受這樣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