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所以要回到總額精神 否則醫院應該拒簽可以單方縮減的總額制度
這就是我想說的
總額制度
是抑制醫療費用成長的終極手段
但 要貫徹總額 健保局應該以加拿大的經驗
問看看 這種 共產配給制
人民要不要
(一定會淪為特權關說)
如果不是貫徹總額配給制的總額
醫界絕對不能再同意
健保單方訂定價格 健保總額 浮動點值 為控制點值而核刪的制度
真是夢靨
發明這種制度的人
是讓台灣醫界衰退的頭後戰犯
版主: 版主002
沒錯所以要回到總額精神 否則醫院應該拒簽可以單方縮減的總額制度
這篇文章,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楊志良寫的,文章有些自相矛盾的敘述,我指的是作者,不是肉咖大。台灣的醫師,休閒時間有變多嗎?病人重覆就醫,只讓目前的醫師工作量加倍。如果加拿大的病人不能自費就醫,更呼應了當初楊志良不准醫院增加自費項目。這算是剝奪人權嗎?肉咖 寫:
轉PO 過來好了
http://www.kcma.org.tw/SubShow.aspx?sid=24
他山之石─ 淺論台、加兩國的健保
陳王苾芬(會員陳文澤醫師夫人)
記得1992年臺灣正轟轟烈烈地籌設全民健保之時期,當時的衛生署副署長曾率團到已實施全民健保超過四十年的加拿大的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向該省的健保部門取經,臺灣同鄉會維多利亞分會以及溫哥華分會還聯合設宴款待這批來加拿大取經的官員。至今,台灣實施全民健保制度也已達十二年(1985開辦)之久。有鑒於醫療保險制度關乎人民福祉(well-being)之大,因此簡介揚名世界的加拿大之健保制度,期以他山之石反觀我們自己走出的健保之路。
加拿大的全民健保是強制性全民投保。政府憑據每年國民綜所稅申報之資料以收入之多寡做成若干保費等級。一般中等收入、有未成年子女的四口之家每月約須繳納96元加幣(約3200元台幣)之保費。若是收入低於稅賦起徵點之保戶則可申請保費豁免補助。
加拿大健保最大的特色是看病、開刀、住院、生化檢驗、各項治療都由健保給付,不須自付額或掛號費。(另類醫療例如中醫、脊椎整治、驗光、牙醫醫療體系則不納入全民健保)政府嚴禁醫師向病人直接收費,醫師若有違規,懲處將是十分嚴厲的。但是除了某些急診用藥免費之外,患者拿著醫師開出的處方箋到坊間藥房配藥是要自行付費的(不過低收入戶幾乎可得到全數醫藥費之補助)。加拿大的醫療保險不包括藥劑、針劑費是臺、加健保制度最大的不同點。因此加拿大的各家診所通常不設藥局,但是會備有注射(患者自購針劑後,返回診所請護士幫忙施打)以及動小手術用的醫療器材。
在加拿大,每個人或每戶家庭都得選擇一位家庭醫師看病。家庭醫師不但照顧你的身心健康還與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你想向政府申請一本護照,或想向私人保險公司買份人壽保險,都須要你的家醫簽字為你驗明正身。你自出生之後的各種預防注射記錄、健康資料都存檔於家醫之檔案內,每當遷居或另擇家醫時,你的“X” 檔案(病人身體的種種隱私)都被轉送至你的新任家醫處。試想,家醫與你之間的關係是何等密切!又除非是得了急症,病人才可以直接到醫療中心掛號看診;否則,看病的‘關卡’絕對是由家醫看診開始;當家醫認為有必要時,他會安排各種檢查或轉診給專科醫師。而專科醫師也只管看他的專門科別,病人通常仍得回到他的家醫處就醫。這一套嚴格的“轉診制度”,讓該國的醫生養成教育有著很大的特色:每年60%的醫學院畢業生被政府有計劃地培育成為家庭醫生。其餘40%的畢業生得要花更多的歲月與精力去接受專科訓練,再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成為某科別的專科醫師。據悉,這套嚴謹的轉診制度有助於節省醫療資源。在臺灣,類似加拿大的家醫制度與轉診制度則一直沒有強制化。
加拿大醫生之收入都由政府給付,而且給付都有上限。即使有再多的患者上門求診,醫生的收入一旦到達了上限,多餘的仍須繳回給政府。根據加拿大一本暢銷的” Mc Leans”週刊的報導,披露了加國的家庭醫師最多得到年約14萬加幣之給付(每一病人per visit,醫師平均向政府申請27元加幣之診療費,一天門診量超過三十則只給付17元加幣,如屬同一病症之回診則只給付10元,超過五十之後則無給付)。在扣除診所的人事費用(掛號人員、護士、清潔工等等)、醫療過失保險費(malpractice insurance)、診所租金、停車場租金、雜項支出等等的overhead,家醫每年淨收入只得7、8萬加幣,約合台幣220-250萬之譜。心臟外科醫師算是醫界最高收入者,給付也不超過二十五萬加幣。可見加拿大的醫生即使辛苦一輩子到頭來也只能算是小中產階級 (les petite bourgeois),光靠本業收費絕難晉級富翁之列。在收入受限的影響下,加拿大醫生多不願超收病患或超時工作。一旦收入到了政府給付之上限就寧可休假去了。因此除了急診外,許多病患可能得等上幾個月甚至一整年才排得到住院或手術的時間表,如此造成病況惡化或死亡之例子時有所聞(五年前僑界兩位同鄉會會長之夫人都因等不及兩個月後的心臟專科排診而心臟病發過世),有些病患實在等不及就只好自費到鄰近的美國尋求治療。健保制度間接造成病患等候就醫的時間過久的缺點,這在加拿大確實引起人民很大的不大滿。
我旅居加拿大多年,遇上的每位家庭醫生或專科醫師看診的態度都是十分‘親切仔細’,讓人有“視病如親”之感。細思之下,我也悟出了一些道理。記得大約五年前,加拿大溫哥華市的大報溫哥華太陽報( VANCOUVER SUN) 刊出一則新聞:BC省Richmond市總醫院一位麻醉醫師因職務疏失造成一位才三十歲的年輕會計師在疝氣手術後成了植物人。病人家屬將此案稟入法院,法官最後宣判此麻醉醫師必須賠償該病人一千萬加幣(台幣將近3.3億元,對醫師而言,真是天文數字!)。法律對醫療疏忽與失當的懲罰是如此之嚴峻,自然責成醫生們在執行業務時必須十分專業、專心及細心。而處在極度保護人命又有律師鼓勵興訟(在報紙廣告欄或電話簿的黃頁上律師大剌剌地廣告著專精於醫療訴訟)的國度裡,醫師除了得小心翼翼地看病外與病人維持良好的關係實乃大勢之所趨!當然醫生們也不敢不花大錢買個高額的醫療過失責任險”以防範未然。醫師這一行在加拿大確實享有很高的威望與信譽,然而也承受著病人、同業以及社會對他們在道德上、專業上的高標審視。
加拿大的公醫制度使得加拿大的開業醫師幾乎過著類似公務員般朝九晚五的生活。雖然醫師之收入受限,不過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私人時間,更能愜意地安排自已的生活內容。我認識的一位加拿大家庭醫師 Dr. David Dyson,他下班後在自家後院種菜、種果樹,週末經常與妻、子駕小舟出海釣鮭魚,又是位業餘鋼琴手。他的臺籍太太Lily在秋收季節經常邀臺灣同鄉們到他們家BBQ,共享肥美的鮭魚排,飯後摘蘋果、蜜李、黑莓、榛果、紅甜菜等有機農產品更是同鄉們的最愛,餘興節目總有他與兒子的鋼琴演奏。這樣的開業醫師生涯雖不富也足矣!
加拿大的全民健保自從1957年實施以來確實帶給該國國民的健康很多福祉。但是龐大的健保財務負擔也讓政府收支赤字直線上升,幾乎快拖垮省府財政(加拿大的健保由各省自己辨理) 。不得已,政府已幾次提高省稅稅率、調高物價稅、地價稅等,最後更直接將健保費提高了30%。政府甚至考慮開放私人收費診所之經營以便解決病患等待就醫時間過長的問題。只是Two tiers(fee-for–service /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system自費就醫以及健保就醫) 的醫療體系在一向以社會福利為主軸的加拿大社會產生很大的爭議。醫生的一方自然歡迎自費的患者,而有錢人也捨得自費就醫以期得到更好、更快速的服務;只是苦了低收入戶或窮人,他們依然只能無奈地等著床位、等著漫長的排診時間表。在各方意見紛擾之下,加拿大政府至今仍然無法做成開放私人收費診所之決策。
回頭看看臺灣的健保,這個被各界評定為“俗?大碗”的制度,確實會讓加拿大人羨慕得流口水。在臺灣看病隨你高興上大醫院或小診所,一種病可找甲醫師診治,不滿意再找乙醫師瞧瞧。也可自由地選擇健保診所或上非健保診所。這比起加拿大受限於一人只能找一位家醫,又沒有家醫的轉診,病人就有“難越雷池”的困境,臺灣病人的權限實在很大。即使臺灣的健保制度仍不盡十全十美,可是憑心而論這制度的實施真的造福百姓不淺。當然,大部份醫生們的收入已不再如從前的老一輩醫師之形容,賺錢好像『轉自來水』般的快速、容易。不過現階段許多的醫生增加了不少休閒、運動、進修、培養出嗜好及與家人共聚的時間。健保制度在臺灣的實施讓醫師們在執行業務之外能夠打開更多扇人生之窗,欣賞更多人生的風景,誰曰這不是醫師之福!
本文之加拿大健保資料部份得自自身體驗及參閱該國書報之報導;部份來自曾在加拿大渥太華總醫院當過兩年家醫的小女陳令璁醫師之敘述。又因外子身為臺灣醫師,直接受到健保開辦之衝擊與對生活的影響,諸此種種乃寫成本文之緣起。
實施這個 (偶猜是直接給付給醫師 不管是不是受僱於另一位醫師 這很重要)aneshsiao 寫: 這篇文章,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楊志良寫的,文章有些自相矛盾的敘述,我指的是作者,不是肉咖大。台灣的醫師,休閒時間有變多嗎?病人重覆就醫,只讓目前的醫師工作量加倍。如果加拿大的病人不能自費就醫,更呼應了當初楊志良不准醫院增加自費項目。這算是剝奪人權嗎?
台灣醫師就會像加拿大醫師 (三八萌) (三八萌)加拿大醫生之收入都由政府給付,而且給付都有上限。即使有再多的患者上門求診,醫生的收入一旦到達了上限,多餘的仍須繳回給政府。根據加拿大一本暢銷的” Mc Leans”週刊的報導,披露了加國的家庭醫師最多得到年約14萬加幣之給付(每一病人per visit,醫師平均向政府申請27元加幣之診療費,一天門診量超過三十則只給付17元加幣,如屬同一病症之回診則只給付10元,超過五十之後則無給付)。在扣除診所的人事費用(掛號人員、護士、清潔工等等)、醫療過失保險費(malpractice insurance)、診所租金、停車場租金、雜項支出等等的overhead,家醫每年淨收入只得7、8萬加幣,約合台幣220-250萬之譜。
幾乎過著類似公務員般朝九晚五的生活。............下班後在自家後院種菜、種果樹,週末經常與妻、子駕小舟出海釣鮭魚,又是位業餘鋼琴手。他的臺籍太太Lily在秋收季節經常邀臺灣同鄉們到他們家BBQ,共享肥美的鮭魚排,飯後摘蘋果、蜜李、黑莓、榛果、紅甜菜等有機農產品更是同鄉們的最愛,餘興節目總有他與兒子的鋼琴演奏。這樣的開業醫師生涯雖不富也足矣!
肉咖 寫: 即使臺灣的健保制度... 大部份醫生們的收入已不再如從前的老一輩醫師之形容,賺錢好像『轉自來水』般的快速、容易。不過現階段許多的醫生增加了不少休閒、運動、進修、培養出嗜好及與家人共聚的時間。
請不要忘記kathy 寫:http://blog.udn.com/sunshinemaple/3904045
這是google到的
民眾自己寫的經驗
沒有專業術語
或許 比較容易懂
台灣的健保制度
要參考外國制度
往往只截取可以省錢又不至於得罪台灣病人的部分
長久下來
就扭曲成這副德性了
陽春麵攤,收陽春麵的價錢hapton 寫:很擔心之後,沒有原廠藥物可以開了,慘
image 寫:看清楚了 一語道破了藥師要醫藥分業的真正意圖 是為了賺藥價差 還是為了守護藥品安全?藥師說
健保價低於藥局的進價 藥局無利可圖 倒楣的是病患
那是應有的所得,可以悠哉走到社區藥局拿藥的也不是多緊急 (挖鼻孔)。賺的也只是生活費,拒絕很合理。
醫療處置給付過低,就一堆人出走作醫美了,敢這樣說怎麼不留下來呢? (挖鼻孔)
而無能的健保局對自己特約獨立藥局的控制力薄弱 才會有藥不給還叫病人自掏腰包的事 請問醫院或診所內附設藥局 就算沒賺錢甚至虧錢(請參照上一篇報導 醫院只能摸摸鼻子 自己吸收) 有哪一家敢『有藥不給』嗎?更別提大喇喇的叫病人改自費
三不五時就上門還是發新聞找碴,那麼大的官威還控制力薄弱咧 (挖鼻孔) 。 醫院有虧錢?醫院也說她很照顧員工啊!怎麼一堆人上街抗議????至於診所愛給就讓診所給吧!只是不要被發現是工讀生給的 (挖鼻孔) ,藥局又不都是慈濟開的,不想虧本又安怎。 (挖鼻孔)
這樣還想搞單軌給藥 民眾只能去獨立藥局拿藥 請問 置全民的用藥權益於何地?
民眾多一份用藥選擇,多一份關切,權益當然大受保障,至少健保倒了還可以省下掛號費跟其他一些無謂的檢測支出 (挖鼻孔)
(ps:這個藥不是百分百的處方藥嗎?藥局為什麼可以進來賣自費呢?看來 不只健保局控制不了特約藥局 連衛生局也控制不了!)
1.賠本的生意本來就很少人做image 寫:看清楚了 一語道破了藥師要醫藥分業的真正意圖 是為了賺藥價差 還是為了守護藥品安全?藥師說
健保價低於藥局的進價 藥局無利可圖 倒楣的是病患
沒藥價差 無利可圖 誰跟你分業
而無能的健保局對自己特約獨立藥局的控制力薄弱 才會有藥不給還叫病人自掏腰包的事 請問醫院或診所內附設藥局 就算沒賺錢甚至虧錢(請參照上一篇報導 醫院只能摸摸鼻子 自己吸收) 有哪一家敢『有藥不給』嗎?更別提大喇喇的叫病人改自費
這樣還想搞單軌給藥 民眾只能去獨立藥局拿藥 請問 置全民的用藥權益於何地?
(ps:這個藥不是百分百的處方藥嗎?藥局為什麼可以進來賣自費呢?看來 不只健保局控制不了特約藥局 連衛生局也控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