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醫學生的第六封信】從婦產科的今與昔 談如何選科
版主: 版主021
-
- 註冊會員
- 文章: 52
-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30, 2011 2:23 pm
Re: 【給醫學生的第六封信】從婦產科的今與昔 談如何選科
~目前謝豐舟教授在台大校總區的圖書館,舉辦了一場回顧展,展期至12月31日,每天開放至下午五點;星期六、日的10點以後,對現代醫學有很大貢獻的謝豐舟教授會在現場,想請教謝教授的朋友,可以利用星期六日的時間去參觀。~
【給醫學生的第六封信】從婦產科的今與昔 談如何選科
~這是謝豐舟教授在2005年寫給醫學生的一封信~
十二月了,各大醫院紛紛提早展開住院醫師的招募,誰也不想輸在起跑點上。
一位六年級同學e-mail一份台大醫院今年各科住院醫師申請人數與錄取名額。由此,可以看出現今醫學生對各臨床科的「好感度」。以申請人數/錄取名 額來看:內科3:1(102/34),外科1.5:1(28/19),小兒科4:1(37/10),皮膚科5:1(21/4),復健科7:1(29 /4),而婦產科卻是0.7/1(5/7)。
想當年,要進入台大婦產科可是要班上前十名,今天卻是要七個,只來五個,想挑都沒得挑。並非只有台大醫院如此,長庚醫院婦產科只招到一個,而往日擠破頭的馬偕醫院婦產科根本不用面試interview就直接錄取,婦產科的乏人問津,可見一斑。
其實要說「犧牲奉獻,照顧弱勢」,恐怕婦產科是數一、數二的科。不分晝夜,無時無刻的接生工作是大家熟知的,但被忽略的是,婦產科照顧的,是最最弱勢的孕產婦和胎兒、新生兒。儘管社會上,「女男平等」,「尊重女權」,「兒童是國家的主人翁」,「不要輸在起跑點」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事實上,婦女(尤其是孕產婦)和新生兒的social value是最低的。因此,也是最需要照顧的對象。一個國家的衛生水準不是看癌症治癒率,不是看心臟、肝臟移植的成功率,而是看孕產婦死亡率、周產期死亡率、以及新生兒死亡率,也因此,以醫療傳教為宗旨的基督教醫院莫不特別著重婦產科與小兒科。回想三十年前,內江街台北護專婦幼衛生中心,那些醫生和助產士對孕婦及產婦照護的投入,幾乎是帶著宗教信仰般的虔誠。
曾幾何時,台灣的孕婦及產婦照護卻在逐漸崩解。醫院裡,產科病房縮減,或與他科共用,護理人員到處輪調,住院醫師乏人問津。事實上,這是個普世現象。前一陣子,日本大阪大學婦產科Murata教授來信要我協助他做一份問卷調查。原來日本也有婦產科、新生兒科招不到住院醫師的問題,而且嚴重到驚動厚生省進行一項研究,何以醫學生拒絕了婦產科呢?為了比較起見,他們希望瞭解鄰近國家醫學生對婦產科這個行業的態度,因此要求我協助調查台灣醫學生對婦產科的看法。在日本,婦產科其實早已被冠上「三K」科的標籤:Kitanai(骯髒),Kigen(危險),Kitzui(很累)。加上大環境的變遷,難怪日本各大學醫院的婦產科都「等無人」。
台灣在許多方面,不脫日本發展的軌跡。因此今年全國原本預定招收89名婦產科R1,卻只收到25名的窘境自不意外。也許,再過幾年,替台灣婦女接生的可能是菲律賓醫生了。為什麼醫學生對照顧最弱勢的婦孺興趣缺缺?且讓筆者舉兩個故事,讓醫學生們自己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在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護專婦幼中心擔任總住院醫師。一個寒冷的冬夜,在值班室正睡得入眠之際,突然一陣喧鬧,護士把我挖了起來。原來另一位醫師在接生雙胞胎時,碰到了難題。第一個胎兒順利娩出,第二個胎兒破水後,卻變成橫位,當然生不出來。三十年後的今天,大概就馬上進行剖腹產,但當年卻得利用子宮內迴轉(internal version)來解決問題。我穿上手術衣,帶上手套(沒時間刷手),把左手伸入子宮,抓住胎兒的腳,慢慢地把他拉成臂位(footling breech),再以臂位娩出術(total breech extraction)將胎兒拉出子宮及陰道。
由於破水已久,子宮內緊得像是橡皮籠子。在極度有限的空間要拉動胎兒,其困難可想而知;第一,不能太用力,以免拉斷胎兒的腳;第二,翻轉過程中不能太勉強,以免傷及子宮;第三,拉胎兒時,必需確保胎兒轉成prone position(面朝地),若變成supine(面朝天)就卡在裡面,無法拉出,更重要的是,幾分鐘內不解決問題,胎兒會窒息在子宮內。幸好,我的手氣和技術還算不錯,順利地以臂位娩出胎兒。稍微急救之後,母子均安。不過幾分鐘,我可是全身被汗水及血水濕透。以今日的實務來看,臂位娩出幾乎已經絕跡,更不要說子宮內迴轉了,這種情況若直接剖腹產(要多拖上一些時間),既不用提心吊膽,健保給付還更多。我在幾分鐘內完成這麼高難度的醫療,挽救了兩條生命,但以今天健保的觀點來看,我沒有用什麼材料、藥品、手術、麻醉,可以給付的就是最基本的生產費。
你可知一個生產,二條人命,10幾個小時,健保只付二萬元(含住院及新生兒費用)。看到最近慢性白血病的新藥(Gleevec),一個療程就要要上百萬,我常跟學生講,「現在的世界,知識、技術不值錢,除非包裝成商品。」這句話,由這個例子不難印證。母子均安之外,另一個可能的不同結局是,產婦或胎兒有併發症,接生醫生成了法院的常客。在這樣的價值體系與現實環境下,難怪婦產科乏人問津,醫院也紛紛注重形體美容、健康檢查......,而把婦產科的病房及人力盡量壓縮。於是,不需面對生死抉擇的科別,如復健科、家醫科等,成為醫學生的最愛。
第二個故事是在十幾、二十年前,台大醫院婦產部接生技術最好、教學最熱心、人氣最旺的莫過於余宗光醫師。他雖已年過六十,但仍日夜接生,樂此不疲。香煙和黑咖啡是他的最愛。市立陽明醫院成立時,他受邀擔任婦產科主任,努力提升業務。某個夜晚,連續接生三個產婦之後,他突然胸痛發作,急救無效而過世。余醫師顯然是熬夜接生之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可謂「馬革裹屍,鞠躬盡瘁」,但也可以看出熬夜接生,身心負荷及壓力之鉅大。想來還是做復健科、家醫科對自己的健康比較好。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良禽擇良木而棲」,「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識時務者為俊傑」。儘管醫學院努力加強倫理教育,醫學生們還是以行動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同學們常常問起,將來如何選科?我想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討論:
1. 首先要問,自己是外科系性向還是內科系性向?外科系工作是要揮竿見影,效果快,但壓力和責任也很直接;內科系工作則重多方思考,效果慢,壓力比較和緩
2. 再來是問,自己要做一線科還是二線科?一線科直接面對病人,會產生直接的互動。有時比較麻煩,但這些互動也有不少正面的地方;二線科不必直接與病人互動,少了許多口舌,但也少了直接感和人際資源的累積
依照這兩個方向去考慮,再加上自己的家庭狀況,健康情況,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也許比較能做出適當的選擇。
不過要記得,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社會主義的醫療。醫療大環境是改變不了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給醫學生的第六封信】從婦產科的今與昔 談如何選科
~這是謝豐舟教授在2005年寫給醫學生的一封信~
十二月了,各大醫院紛紛提早展開住院醫師的招募,誰也不想輸在起跑點上。
一位六年級同學e-mail一份台大醫院今年各科住院醫師申請人數與錄取名額。由此,可以看出現今醫學生對各臨床科的「好感度」。以申請人數/錄取名 額來看:內科3:1(102/34),外科1.5:1(28/19),小兒科4:1(37/10),皮膚科5:1(21/4),復健科7:1(29 /4),而婦產科卻是0.7/1(5/7)。
想當年,要進入台大婦產科可是要班上前十名,今天卻是要七個,只來五個,想挑都沒得挑。並非只有台大醫院如此,長庚醫院婦產科只招到一個,而往日擠破頭的馬偕醫院婦產科根本不用面試interview就直接錄取,婦產科的乏人問津,可見一斑。
其實要說「犧牲奉獻,照顧弱勢」,恐怕婦產科是數一、數二的科。不分晝夜,無時無刻的接生工作是大家熟知的,但被忽略的是,婦產科照顧的,是最最弱勢的孕產婦和胎兒、新生兒。儘管社會上,「女男平等」,「尊重女權」,「兒童是國家的主人翁」,「不要輸在起跑點」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事實上,婦女(尤其是孕產婦)和新生兒的social value是最低的。因此,也是最需要照顧的對象。一個國家的衛生水準不是看癌症治癒率,不是看心臟、肝臟移植的成功率,而是看孕產婦死亡率、周產期死亡率、以及新生兒死亡率,也因此,以醫療傳教為宗旨的基督教醫院莫不特別著重婦產科與小兒科。回想三十年前,內江街台北護專婦幼衛生中心,那些醫生和助產士對孕婦及產婦照護的投入,幾乎是帶著宗教信仰般的虔誠。
曾幾何時,台灣的孕婦及產婦照護卻在逐漸崩解。醫院裡,產科病房縮減,或與他科共用,護理人員到處輪調,住院醫師乏人問津。事實上,這是個普世現象。前一陣子,日本大阪大學婦產科Murata教授來信要我協助他做一份問卷調查。原來日本也有婦產科、新生兒科招不到住院醫師的問題,而且嚴重到驚動厚生省進行一項研究,何以醫學生拒絕了婦產科呢?為了比較起見,他們希望瞭解鄰近國家醫學生對婦產科這個行業的態度,因此要求我協助調查台灣醫學生對婦產科的看法。在日本,婦產科其實早已被冠上「三K」科的標籤:Kitanai(骯髒),Kigen(危險),Kitzui(很累)。加上大環境的變遷,難怪日本各大學醫院的婦產科都「等無人」。
台灣在許多方面,不脫日本發展的軌跡。因此今年全國原本預定招收89名婦產科R1,卻只收到25名的窘境自不意外。也許,再過幾年,替台灣婦女接生的可能是菲律賓醫生了。為什麼醫學生對照顧最弱勢的婦孺興趣缺缺?且讓筆者舉兩個故事,讓醫學生們自己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在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護專婦幼中心擔任總住院醫師。一個寒冷的冬夜,在值班室正睡得入眠之際,突然一陣喧鬧,護士把我挖了起來。原來另一位醫師在接生雙胞胎時,碰到了難題。第一個胎兒順利娩出,第二個胎兒破水後,卻變成橫位,當然生不出來。三十年後的今天,大概就馬上進行剖腹產,但當年卻得利用子宮內迴轉(internal version)來解決問題。我穿上手術衣,帶上手套(沒時間刷手),把左手伸入子宮,抓住胎兒的腳,慢慢地把他拉成臂位(footling breech),再以臂位娩出術(total breech extraction)將胎兒拉出子宮及陰道。
由於破水已久,子宮內緊得像是橡皮籠子。在極度有限的空間要拉動胎兒,其困難可想而知;第一,不能太用力,以免拉斷胎兒的腳;第二,翻轉過程中不能太勉強,以免傷及子宮;第三,拉胎兒時,必需確保胎兒轉成prone position(面朝地),若變成supine(面朝天)就卡在裡面,無法拉出,更重要的是,幾分鐘內不解決問題,胎兒會窒息在子宮內。幸好,我的手氣和技術還算不錯,順利地以臂位娩出胎兒。稍微急救之後,母子均安。不過幾分鐘,我可是全身被汗水及血水濕透。以今日的實務來看,臂位娩出幾乎已經絕跡,更不要說子宮內迴轉了,這種情況若直接剖腹產(要多拖上一些時間),既不用提心吊膽,健保給付還更多。我在幾分鐘內完成這麼高難度的醫療,挽救了兩條生命,但以今天健保的觀點來看,我沒有用什麼材料、藥品、手術、麻醉,可以給付的就是最基本的生產費。
你可知一個生產,二條人命,10幾個小時,健保只付二萬元(含住院及新生兒費用)。看到最近慢性白血病的新藥(Gleevec),一個療程就要要上百萬,我常跟學生講,「現在的世界,知識、技術不值錢,除非包裝成商品。」這句話,由這個例子不難印證。母子均安之外,另一個可能的不同結局是,產婦或胎兒有併發症,接生醫生成了法院的常客。在這樣的價值體系與現實環境下,難怪婦產科乏人問津,醫院也紛紛注重形體美容、健康檢查......,而把婦產科的病房及人力盡量壓縮。於是,不需面對生死抉擇的科別,如復健科、家醫科等,成為醫學生的最愛。
第二個故事是在十幾、二十年前,台大醫院婦產部接生技術最好、教學最熱心、人氣最旺的莫過於余宗光醫師。他雖已年過六十,但仍日夜接生,樂此不疲。香煙和黑咖啡是他的最愛。市立陽明醫院成立時,他受邀擔任婦產科主任,努力提升業務。某個夜晚,連續接生三個產婦之後,他突然胸痛發作,急救無效而過世。余醫師顯然是熬夜接生之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可謂「馬革裹屍,鞠躬盡瘁」,但也可以看出熬夜接生,身心負荷及壓力之鉅大。想來還是做復健科、家醫科對自己的健康比較好。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良禽擇良木而棲」,「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識時務者為俊傑」。儘管醫學院努力加強倫理教育,醫學生們還是以行動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同學們常常問起,將來如何選科?我想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討論:
1. 首先要問,自己是外科系性向還是內科系性向?外科系工作是要揮竿見影,效果快,但壓力和責任也很直接;內科系工作則重多方思考,效果慢,壓力比較和緩
2. 再來是問,自己要做一線科還是二線科?一線科直接面對病人,會產生直接的互動。有時比較麻煩,但這些互動也有不少正面的地方;二線科不必直接與病人互動,少了許多口舌,但也少了直接感和人際資源的累積
依照這兩個方向去考慮,再加上自己的家庭狀況,健康情況,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也許比較能做出適當的選擇。
不過要記得,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社會主義的醫療。醫療大環境是改變不了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Re: 【給醫學生的第六封信】從婦產科的今與昔 談如何選科
最後一句:
不過要記得,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社會主義的醫療。醫療大環境是改變不了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最重要!
不過要記得,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是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社會主義的醫療。醫療大環境是改變不了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最重要!
人民失去生命,政府失去民心
-
- 指導教授
- 文章: 941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31, 2011 9:20 pm
- 來自: 桃園
Re: 【給醫學生的第六封信】從婦產科的今與昔 談如何選科
這是接生成功順利的案例
如果失敗呢???
如果胎兒死了呢??
如果產婦大出血死了呢??
如果1屍兩命呢???
在現在的社會應該就是連續上社會版好幾天.,然後公布醫師姓名跟照片,再來說他當時應該立刻決定剖腹產才會造成2死命案云云,最後接生救命的醫師變成殺人兇手----直接去土城報到...........
這樣的氛圍誰願意當傻瓜去當婦產科醫師???
菲律賓醫師也好,大陸醫師也好,甚至波波醫師也好............聰明的台灣醫學生不要去走婦產科!!!
如果失敗呢???
如果胎兒死了呢??
如果產婦大出血死了呢??
如果1屍兩命呢???
在現在的社會應該就是連續上社會版好幾天.,然後公布醫師姓名跟照片,再來說他當時應該立刻決定剖腹產才會造成2死命案云云,最後接生救命的醫師變成殺人兇手----直接去土城報到...........
這樣的氛圍誰願意當傻瓜去當婦產科醫師???
菲律賓醫師也好,大陸醫師也好,甚至波波醫師也好............聰明的台灣醫學生不要去走婦產科!!!
- dindindon
- V1
- 文章: 1279
- 註冊時間: 週三 6月 28, 2006 3:32 pm
Re: 【給醫學生的第六封信】從婦產科的今與昔 談如何選科
咳....咳....huangjauwen 寫:這是接生成功順利的案例
如果失敗呢???
如果胎兒死了呢??
如果產婦大出血死了呢??
如果1屍兩命呢???
在現在的社會應該就是連續上社會版好幾天.,然後公布醫師姓名跟照片,再來說他當時應該立刻決定剖腹產才會造成2死命案云云,最後接生救命的醫師變成殺人兇手----直接去土城報到...........
這樣的氛圍誰願意當傻瓜去當婦產科醫師???
菲律賓醫師也好,大陸醫師也好,甚至波波醫師也好............聰明的台灣醫學生不要去走婦產科!!!
順利的才能站在台上講話
才能當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