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2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東亞種族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與死亡風險間呈現U型趨勢,最低死亡風險是BMI介於22.6至27.5間,BMI高於35.0或低於15.0的人,死亡風險都比較高。
現在很多研究都在探討身體質量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關係,然而這類研究幾乎都以歐美人口為基礎。此研究是利用亞洲地區19群人、超過114萬人進行長期追蹤分析,是亞洲第1次也是規模最大的研究。
台灣方面是由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台灣生物資料庫」 (Taiwan Biobank)研究計畫主持人陳垣崇與研究員沈志陽參與的「亞洲生物資料庫聯盟」 (Asian Cohort Consortium, ACC)研究團隊負責。
此項研究是台灣、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印度、孟加拉7國44名學者跨國合作,長期追蹤BMI與死亡風險的研究成果;2月24日刊登在國際最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沈志陽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在東亞地區,包含華人、日本人及韓國人,BMI與死亡風險之間呈現U型趨勢。BMI計算方式為體重/身高(公尺)的平方,死亡風險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除印度和孟加拉以外,最低死亡風險是BMI介於22.6至27.5,最完美是BMI介於24至26之間。
沈志陽說,如果以BMI介於22.6到25.0間當成比較基準,當BMI大於35.0,死亡風險會為1.5倍;當BMI小於15.0,死亡風險則為2.8倍;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或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個別分析,一樣是U型趨勢。
衛生署認為BMI正常範圍是18.5到24之間,沈志陽認為,低標可以往上調到22,「太輕不是件好事情」。
歐美最新研究顯示,BMI死亡風險最低的是22.6到24.9之間,高標24.9低於亞洲的27.5;沈志陽分析,應該是歐美飲食影響的結果,不健康的脂肪比亞洲人多。
中研院表示,發現結果對東亞地區的國民健康與公共衛生工作將產生巨大影響,並為日益受到國人重視的體重控制提供了必要且關鍵性的訊息;這次「台灣生物資料庫」與ACC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發成果,能夠在世界專業影響力最高期刊發表,顯示在當前學術領域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1000322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攝 100年3月22日)
[轉貼]死亡風險高不高 BMI會說話
版主: 版主021
- chichang
- 科主任級
- 文章: 5470
-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06, 2008 5:32 pm
- 來自: pluto
[轉貼]死亡風險高不高 BMI會說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 ... 2ohi4.html
╱/(◕‿‿◕)\╲<成為魔法少女 就可以完成任何願望喔! (翻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