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染色體研究 獲諾貝爾醫學獎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oldlarge
V1
V1
文章: 1565
註冊時間: 週六 11月 17, 2007 11:02 pm
來自: 台北

美國染色體研究 獲諾貝爾醫學獎

文章 oldlarge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 ... 1sdo5.html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今年諾貝爾獎醫學獎,頒給三位美國一同研究保護染色體的端粒的科學家,其中更有兩位為女性!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伊利莎貝‧布萊克伯恩(Elizabeth Blackburn)、美國麻州的椰克‧史頌史塔克(Jack Szostak)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卡蘿‧葛瑞德(Carol Greider)等人,他們以研究染色體端粒(telomere)以及端粒酶(telomerase)如何保護染色體,進一步了解人類細胞老化以及致癌機制,而獲此殊榮。

回溯這幾年的諾貝爾獎醫學獎得主名單,都和基因、病毒研究很有關係。如2008年,由三位號稱「病毒獵手」的科學家共同獲得,依序為德國的生物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和法國的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和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

2007年由美國的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卡沛奇(Mario R. Capecchi)與英國的伊凡斯(Sir Martin J. Evans)等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三位科學家發明「基因標的」技術,並以這種技術創造出「基因剔除小鼠」(knockout mice),因而得獎。

2006年由研究如何控制細胞內遺傳資訊流動的美國科學家懷爾(Andrew Z. Fire)和梅洛(Craig C. Mello)共同榮獲此殊榮。兩人進行線蟲實驗時發現一種稱為「核醣核酸干擾」的機制,可望運用於愛滋病、癌症等病毒防禦。

2005年由發現導致胃炎、胃潰瘍細菌的澳洲科學家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共同得獎。

截至2008年,已頒發99座諾貝爾醫學獎,有九屆從缺,領獎人則累積至192名。最年輕的得獎人是1932年32歲得獎的班亭,以發現胰島素而得獎;最年長的得獎者為1966年87歲發現致癌病毒的羅斯。明日至12日,也將依序頒發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