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檢測,糾出攀升最快「大腸直腸癌」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MK
院長級
院長級
文章: 21966
註冊時間: 週三 9月 26, 2007 1:47 pm
來自: HPLP部
擁有感謝: 1 次

3種檢測,糾出攀升最快「大腸直腸癌」

文章 MK »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 ... _ID=200803

‧康健雜誌 2009/07/03
可喜的是,大腸癌發生率雖高,但防治成效最好,只要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且因標靶藥物及手術進步,即使轉移性的大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


【文/林貞岑】

大腸直腸癌小檔案
國健局統計,2006年共有10248人得大腸直腸癌,其中男生5793(第2位)人,女生4455(第2位)人。
2007年癌症統計為第三大死因,有4470人死於大腸直腸癌。
懷疑是大腸直腸癌,該掛哪一科-->直腸外科







大腸直腸癌,最多國人罹患的癌症。根據衛生署2006年的統計,大腸癌新增病例超過一萬例,已經超過肝癌。

大腸癌與靜態生活、家族史和高熱量、高脂的西化飲食有關,近年來在全世界盛行率不斷攀升──美國高達66%、日本45%,台灣已達42%,是國人排名第三的癌症死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不少名人深受其苦,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和雷根、史奴比漫畫作者舒茲、台灣導演楊德昌,都是大腸癌受害者,平日注重飲食和養生的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也意外發現罹患零期大腸癌。

可喜的是,大腸癌發生率雖高,但防治成效最好,只要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且因標靶藥物及手術進步,即使轉移性的大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

大腸癌主要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臨床表現是糞便出血(暗紅色)、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形狀變細或有腸阻塞等。大腸癌多半由瘜肉變成,癌變時間約需5~10年,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篩檢,在尚未惡化之前先割除瘜肉,即可避免形成惡性腫瘤。

常見的大腸癌檢測如下:

●糞便潛血反應:非侵入式方法,簡單方便。但結果容易受到飲食或其他出血影響,準確度不高。最好進一步做下列檢查:

●乙狀結腸鏡:為60公分長的軟管,準備簡單,病人灌腸就可做,比較不痛,但缺點是只能看到一半大腸。

●大腸鏡檢:可看到完整大腸,好處是檢查兼治療,有瘜肉可以當場切除。怕痛的人亦可考慮自費的無痛大腸鏡檢。


盛行率高,但容易控制
目前大腸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但力求傷口微小化已成趨勢。早期開腸剖肚、傷口長達20公分的傳統手術,近來已被傷口較小、病人恢復快的腹腔鏡手術取代。

運用腹腔鏡切除大腸癌至今不到20年,台灣是從1997年開始。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腹腔鏡出血少、止痛效果好,且可以增強腸道復原力,讓病人早點排氣,出院時間縮短兩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證實,大腸癌的腹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的復發率及存活率相當。

目前如台大、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北醫、高雄長庚、彰基、台中榮總、嘉義長庚,都採用腹腔鏡治療。台北馬偕則提出自創的傷口微小化手術,雖用傳統手術方法,但傷口縮小,節省費用,病人可提前恢復。

手術人性化、保留更多功能,讓病患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也是目前大腸癌的手術趨勢。

譬如以往直腸癌有八成以上的性神經和自律神經會受損,但現在有了腹腔鏡和手術前輔助療法(放療+化療),讓癌瘤縮小再開刀,病患的性神經、排便和排尿功能都獲得保留,也可以減少做人工肛門機會,且癒後好、復發率低,有時甚至可以完全殺死癌細胞。

標靶藥物的出現,更讓大腸直腸癌出現曙光。以往傳統化療藥物效果較差且副作用大,近兩、三年標靶藥物出現,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有不錯療效。

儘管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不斷進步,然而早期篩檢,才是遠離大腸直腸癌的根本良方。

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國人的篩檢率僅有兩成,平白喪失許多治癒機會。

醫師建議,一般人50歲以上應該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測試,5年一次定期大腸鏡檢,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40歲做檢查。

不過近來發現凹陷型瘜肉2~3年就能形成癌症,因此建議高危險群者(有瘜肉和腸癌家族史者)每2~3年可以做一次大腸鏡追蹤,積極預防癌症。

除了篩檢之外,平日可多攝取蔬菜及纖維,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容量,稀釋致癌物。也可促進腸蠕動,讓糞便排空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


大腸直腸癌治療團隊介紹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癌團隊 配套完整,治療量最多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科治療團隊共有28名成員,包括主治醫師、腸造口治療師、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以及第一批接受人肛門訓練的腸造口師,主要服務對象是桃、竹、苗地區的民眾。

林口長庚平均一年有800個新增病例。大腸直腸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簡俊榮指出,飲食、生活習慣以及遺傳是罹病主因,約有三分之一病人有癌症家族病史。

直腸癌的治療程序一般是依照腫瘤範圍大小決定,如果還未造成腸阻塞,就先做放療(電療)加化療,等到腫瘤面積縮小之後再開刀切除。

早期的手術切除範圍很大,幾乎把整個肛門切除;現在手術改進,儘量不拿肛門,腫瘤距離肛門3~4公分都還可以保留,腫瘤切除之後直接把腸子接到肛門口,難度雖較高,優點是以後就不需再做重建。

過去大都使用一種「三明治療法」:放療+開刀+放療,但手術後病人幾乎都發生沾黏阻塞、瀉肚等,預後情況較差。

現在的趨勢則是開刀之前先做放療、化療,約有十分之一的病人在這個階段即可治癒,效果改善很多。張簡醫師提醒,腸癌最容易轉移的部位是肺部與肝臟。腹腔鏡微創手術在林口長庚平均一天做兩、三例,優點是傷口小,而且較不痛,術後恢復快。未來的治療方式將從基因下手,找出癌症突變點,「量身訂做」給予不同的治療處方。(王梅)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癌團隊 從診斷到追蹤,不必轉科
成立專科近50年,大腸鏡檢查也發展了30幾年,一年做1萬多例;並早有專科病房,經驗豐富。從診斷、治療到術後追蹤,超過七成病人由外科一貫完成,病人不用轉診,省時省力。

北榮的結腸癌手術採非接觸技巧,即醫師的手不碰觸癌瘤,而先將癌瘤周圍的血管結紮截斷,廓清淋巴,最後將癌瘤切除,避免因為碰觸、翻動癌瘤而導致癌細胞經血流或醫師的手散布。

台北榮總的直腸癌病人中,永久人工肛門的比率約15%,比一些歐洲國家的30%幾好得多,且北榮的研究發現,積極替病人保留肛門不會降低存活率。

對於腫瘤位置較低的直腸癌患者,術後雖然保住肛門,但會頻便、急便。台北榮總引進「結腸袋──肛門吻合術」,即在切除低位直腸癌後,把乙狀結腸或降結腸反摺、剖開再吻合形成像直腸的儲存袋,再把儲存袋接上肛門,改善無法儲存及控制糞便的困擾。

另一特色是主動追蹤個案。除醫院病歷外,大腸直腸外科另外為病人建檔,比醫院病歷更仔細,包括家族病史、治療情形、有無復發、回診紀錄等,並由個案管理師提醒出院病人複診,病人平常有問題也可去電問個案管理師。(張靜慧)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 追緝極早期、極晚期兇手
擅長大腸癌早期診斷和晚期複雜高難度的手術治療。積極培養內視鏡專門人才,持續派內科醫師赴日進修,研習最新的內視鏡技巧;並擅用先進科技,加強內視鏡精準度,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及根源。此外,大幅提高檢查的舒適度,讓患者可以不再懼怕篩檢。

目前更進一步將全大腸鏡列入健康檢查中心的項目。台大醫院內科醫師邱瀚模表示,希望可以找出更多潛在的危險群,並將多數腺瘤型瘜肉在檢查當日予以切除,可謂將醫療級的診斷治療平台與篩檢緊密結合。

外科手術方面,台大傾向日本做法,主張淋巴腺徹底廓清手術;此外也將腹腔鏡運用在難度較高的晚期大腸癌手術,讓病人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將做永久性造口的病人減少到10%以下。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曾創下國內大腸癌醫師單一手術最多案例(每年約250例),近日他更發展出突破性的腹腔鏡保留自律神經手術,利用腹腔鏡切除腫瘤並做廣泛淋巴腺廓清,打破低位直腸癌不能使用腹腔鏡方式切除的侷限,讓病人恢復原有的排泄功能,性生活也不會受影響,目前已累積300例並發表,受到國際矚目。(林貞岑)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