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台大叫做 土人醫師養成所 (不要啊)
怪不得波哥看不起!! (阿飄)
要大家一起考學歷鑑定
土人醫師養成所!!
版主: 版主021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784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18, 2008 5:36 pm
Re: 土人醫師養成所!!
=========================================fat 寫:原來台大叫做 土人醫師養成所 (不要啊)
怪不得波哥看不起!! (阿飄)
要大家一起考學歷鑑定
如果要考學歷鑑定
首先 教育部及衛生署要承認自己督導不力 自己有錯
其次 不用醫學系評鑑
再來 醫教會及醫策會要解散 因為no function
最後 要有名額限制 每年只取1300個
-
- V2
- 文章: 2353
-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7, 2007 9:02 am
- 來自: 島南
Re: 土人醫師養成所!!
當時的情況:相對於日本人auricle 寫:日本語的"土人"應該是原住民之意吧 !
土人是指當地,臺灣本地人的意思
有這樣的分別,當然是對臺灣的差別待遇
其實就連南一中的招牌也是光復後
父執輩去搬回來的
It is one thing to promise ,and
another to perform.
another to perform.
-
- CR
- 文章: 605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28, 2006 10:02 am
-
- 註冊會員
- 文章: 47
- 註冊時間: 週二 8月 22, 2006 8:05 am
Re: 土人醫師養成所!!
google一下
web2.tmu.edu.tw/kungjang/course/0421.doc
第九講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醫學制度與醫生地位的轉變
一、前言:本講大事記
1897年山口秀高開設「台北醫院附設醫學講習所」(又稱土人醫師養成所)成立,為最早正式醫學校之設立。
1900台灣總督府衛生課公佈《台灣衛生法規》
1901年馬偕因喉癌過世。
1901頒行《台灣醫生免許規則》,決定以考試來檢定台灣漢醫資格。
1902台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台灣醫學會雜誌》,其中已有不少台籍會員發表。
1908嘉義地區受到鼠疫的侵襲,醫學校畢業不久、任職於嘉義醫院的周福全(醫學校第三期)、林玉書(第四期),抱必死之決心,防疫有功,隔離與悉心照顧病患。
1910年代,留學之風逐漸興起,不少人赴日留學。據學者研究指出:留學日本者以習醫所占比例最高,平均占日留學生總數五分之二以上,而且赴日投考醫專反較在台容易錄取。尤以「東京醫專」及「日本醫專」兩校人數最多。1928年甫開校的「昭和醫專」,亦有不少台灣人子弟就讀。(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1912年台北雙連坡(不是在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完工。
1915年8月西來庵事件。
1918年更設置熱帶醫學專攻科。1928設立帝國大學後,也成立「熱帶醫學研究所」
1918[日人重視公衛的效果]原本肆虐台灣極甚的鼠疫絕跡。霍亂與天花均於1920年僅有過一些零星的病例,未再廣泛流行。《台灣省通志稿.正事志.衛生篇》第二冊,頁 66、108。
1919發布《台灣教育令》,實施「共學制」,「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改稱「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預科延長為四年,並由原來所屬之警務局,移轉至內務局轄下。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格誌》
1920年10月,改革地方制度,實施「地方自治」,由官方選任州知事、市尹、街庄長以及市街庄協議會員。已可見到不少台灣醫生擔任街庄長集各級協議會員。總督府的評議會中,亦有數位醫生被遴選為評議員。(陳君愷書,頁49-50)
1920年台灣的西醫人數首度超過漢醫,其後一消一長,漢醫幾乎被西醫所取代,至光復前的1942年為止,記有醫師2241人。(《台灣の衛生》,頁87-92)
1922台及學生正式與日籍學生共學,並廢止本科及預科制度,成為與日本國內一般的正式醫專,其後並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
1930 年左右,日本人禁止教會醫院的代訓醫生
1930年代整個殖民醫學體系才算粗具規模。
1936 隨著日軍進入備戰動員,以及對中國大陸戰爭情勢的日趨緊張,台灣地區的醫療模式,也在1938年以後逐步出現軍事動員的型態,
二、殖民時代醫學校的成立及其等級
1.台灣醫學校的成立:從台北病院 →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 台北帝大醫學部
成立:
1895日本據台後方有正規的醫學教育,6月在台北市大稻埕千秋街成立了「台灣病院」(後來改為台北醫院)
1897年山口秀高開設「台北醫院附設醫學講習所」成立,為最早正式醫學校之設立。開始講習教授普通學及醫學。過兩年獨立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校舍在台北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一角。1903年開始上課,第一屆畢業生三名,一直到二十八年後,總共畢業學生772名。以後,開設「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作為醫學校的附設醫院。1918年改為「醫學專門學校」,1936年,創立「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即為「台灣大學醫學院」之前身。
[選讀資料]
在臺灣推展文明的醫術,基於人種的情感,日籍醫師絕非台籍所能及;但傳統醫生又缺乏近代醫學知識,流弊頗大。…..日籍醫師因台灣風土的關係,無法長久留任,養成臺人醫士,既可接替日本醫師之職,又可扮演輸入日本文明的角色。(台北醫專編,《創立二十五週年紀念祝賀記事》,台北:1925)
→所以才有1899年3月「土人醫師養成所」的成立
2.歷任醫學校長:從山口秀高→高木友枝→堀內次雄
[從山口秀高(任期1897-1901)→高木友枝(任期1902-1915)]
山口秀高原有意將醫學校逐漸升格為大學。但因得罪當道,未及第一期學生畢業即去職返國。遺缺由高木友之接任。高木除擔任醫學校長外,也兼任台北醫院長及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長,當時有關台灣醫藥衛生的事務,多由其擘畫,時人稱之為「衛生總督」。
高木在任期間,秉持日台學生平等,畢業學生初期無法到台北醫院實習,高木爭取到赤十字病院當作專屬的實習場所。亦敦聘優秀的教授來台任教,致力造就較學人才,畢業生研究風氣盛,論文頗多,進一步深造而得博士學位者眾。(杜聰明不知是否即是)
高木的醫學雋語:「要作醫生之前,必須作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務。」《賴和先生全集》,〈高木友之先生〉,頁267、(杜聰明,《回憶錄》,頁56
又高木的「修身課」得到賴和的稱讚:「每週總有一點鐘來教我們修身。先生的講義卻不由書籍上的文字講解,只是講些世間的事情,但聽的我們每恨一點鐘的容易過。」《賴和先生全集》,〈高木友之先生〉
高木又稱「台灣服是世界最衛生的衣裳。」(杜聰明,《回憶錄》,頁57)
[從高木友枝→堀內次雄(任期1915-1936)]參附件資料
堀內次雄來台後開始學習台語,並因為擔心其從事反殖民體制運動的門生受虧,雖然心中同情這些運動,但仍苦口婆心的暗中規勸。(韓石泉,《六十回憶錄》,頁19)
3.殖民時代醫學校等級及其學歷差異
◎殖民時代醫學校等級及學歷差異
按明治39年日本國內頒訂之醫師免許規則,因出身不同,醫師之學位與頭銜有不同的名稱:
A.醫學校:醫學校畢業生
B.醫學專門學校:醫學得業士
C.帝大醫學部與醫學研究機構:醫學士與醫學博士
D.其他:留學國外取得正式醫學院畢業證書者、世襲業醫者(多為和、漢執業者)
1910-1945年執業醫師學歷之百分比
類別 醫學校畢業生 醫學得業士 醫學士與
醫學博士 其他
臺灣 23% 52% 8% 18%
日本 6% 29% 55% 11%
從這個表可知:
1.殖民時代的台灣醫生大皆是唸「醫學專門學校」取得醫學得業士學歷而取得醫師執照,僅有少數得到帝大醫學部的醫學士或醫學博士學歷,這些人可以說是精英中的精英。
2.由於出身帝大甚少,故亦可想知臺灣醫生在殖民時期的醫學管理階層之劣勢。
三、清代→日本台灣醫生的種類與養成方式及其地位
(一)醫生種類
1897年,日本統計漢醫人數:(當時台灣人口250萬,2403人)
1070人的「土人醫」,其中包括:
「良醫」(或「儒醫」):博通醫書、講究方脈者,91名。(11.2%)
「世醫」:擁有祖傳秘方者,97名。
「時醫」:稍有文字素養,從醫家習得一些療術者,829名。
「洋醫」:24名。(2.2%)
(二)養成方式
a.從學習醫書開始當醫生:「良醫」(醫術高明,醫德可風)或「儒醫」(以儒兼醫)。
b.從學習藥材開始當醫生:「世醫」或「時醫」。
(三)由清到日本醫師地位的大轉變
清代:屬於「上九流」的方技類(是相對於「下九流」)
上九流:師爺、醫生、畫工、地理師、卜卦、相命、和尚、司公、琴師等。參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要之,都不可與傳統士大夫相比(不過元代另當別論)
日本時代:
1.1901頒行《台灣醫生免許規則》:
漢醫資格:2126人報考,及格1903人(以後嚴格把關)
漢醫需公醫監督
2.西醫在傳染病處理上取得重大成就:
因其卓越的「衛生業績」,對於傳染病的防遏取得重大的「成就」,使西醫更具說服力,而傳染病是中醫中最棘手無法解決的流行病。
3.醫生地位的提高:「新科舉」產生的「新士紳」
清政府:1907年廢科舉
臺灣醫學校錄取率漸降:1903年20% → 以後更低
「台灣→福建→京師」之間的對應關係 → 一變為由「台灣各地→台北」的關係。→「台灣意識」的萌芽 → 新興階級進而成為新士紳階級。
4.日本殖民時代醫師為何比教師地位高
傳統:天地君親師
a.錄取率較教師難,修業年限也較長
被比喻為英國的劍橋和牛津
當時的公費生:
「醫學校」:錄取率低於20%,修業年限達五年。
「國語學校師範部」:平均錄取率為28%,修業年限四年。
b.薪水高出教師20倍左右:
──醫生收入在中產階級之上:1908年之際,一個開業醫師每月平均收入200-500日圓,當時台籍教師初任月俸為12-27日圓,最高亦不過45日圓。1920年代有家產2000日圓以上者為小康,十萬日圓以上可算是富豪。
c.彼此被教育的工具目的不同:
醫師的工具目的:改善台灣衛生環境。醫生可以盡瘁於此目的,而不覺矛盾。
若參與文化運動,也可自行開業謀生。
教師的工具目的:同化台灣人使成為日本人。教師若盡瘁於私,則產生矛盾。(如吳濁流)
若參與文化運動,常被開除或調職,生計受影響。
小結:「視醫學校畢業生儼若通儒」
5.醫生收入與地位日被社會重視,因此難免出現以下情形:
A.醫生與富紳階級聯婚:
a.如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翁俊明,娶台南富紳吳筱霞之女吳湘蘋,當時婚禮盛大,連雅堂擔任司禮員,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擔任司盟人。
b.杜聰明,父親為自耕農,家境小康,經蔡培火介紹,娶台中霧峰望族林仲衡之女林雙隨。
c.魏火曜(小兒科權威,醫學博士):父親小學教員,妻子為基隆礦業鉅子顏國年之女。
d. 醫學生配台北第三高女生(貴族學校):張七郎與詹金枝、陳彩龍與邱阿慎、楊金虎與林玉華。
B.醫生世家的出現:
兄弟數人均在醫學校就讀:
如教會系統:高再祝(8期)、高再福(15期);
洋醫系統:陳朔方(9期)、陳英方(19期);
男女醫師結婚者:陳呈祥與石滿、嘉義許家班的張進通與許世賢、吳泗輝與蔡綾絹。
其他彭清靠(11期)、彭清約(12期)、彭清良(17期);王祖派(11期)、王祖檀(19期)、王祖禧,聯姻情形甚多。
四、日本殖民時代醫師權威地位的建立
1.其醫療系統背後有國家權力的支援及監督,醫師權威也被建立起來。
2.為何日據時代的醫生可以由「他律」→「自律」
a.日本家父長制的權威文化 → 滲透到醫學教育中,如當時的「迴診」制度,一位醫生的回憶:
我認為這種迴診方法,給我們的益處太大了。教授對患者那種權威而溫厚親切的儀態,真令人佩服與尊敬。教授執刀時的精確、安全與迅速,是使患者獲致信心與信賴的因素。所以,一般的患者,一見教授來臨,便立即安心了。如果醫師有了過失,教授不會在患者面前,叱責醫師。他總是把醫師之紀錄,加以闡明或更正,或親自治療。甚至自缚繃帶,做一次示範給我們看。林天祐,《象牙之塔夢迴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頁57。
b.法制精神確保權威地位:使醫師能堅持自己醫療行為的正當性
吳新榮說:「日本時代的醫生是高級社會的人,法律保護他們,自然他們的生活好,對病人的治療也認真。」〈街談巷議〉,《全集1.亡妻記》,頁196-197。
例如韓石泉(在二二八犧牲)回憶自己為病死者診斷書上死亡時間,依循家屬之要求,被吉田先生嚴責。
c.拒絕做二等國民:要求自己要比日本人好
權威→使命感、責任感→內在自我要求。
五、結論
自律 →.他律 vs. 他律 → 自律
2.自律精神與台灣醫生的覺醒
本講醫事雋語
A hypothesis is a very personal matter. A scientist usually Works much better when pursuing his own than of someone else. A man working on hypothesis which is not his own often abandons it after one or two unsuccessful attempts because he lacks the strong desire to confirm it.
--W.I.B. Beveridge
摘自: JAMA 195:117, 1996
本講思考問題
請說明清代到日本統治時代臺灣醫生地位的轉變因素。
請分析為何日本時代的台灣醫生比較能有「自律」的精神。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陳君愷著,《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1.10)。
web2.tmu.edu.tw/kungjang/course/0421.doc
第九講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醫學制度與醫生地位的轉變
一、前言:本講大事記
1897年山口秀高開設「台北醫院附設醫學講習所」(又稱土人醫師養成所)成立,為最早正式醫學校之設立。
1900台灣總督府衛生課公佈《台灣衛生法規》
1901年馬偕因喉癌過世。
1901頒行《台灣醫生免許規則》,決定以考試來檢定台灣漢醫資格。
1902台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台灣醫學會雜誌》,其中已有不少台籍會員發表。
1908嘉義地區受到鼠疫的侵襲,醫學校畢業不久、任職於嘉義醫院的周福全(醫學校第三期)、林玉書(第四期),抱必死之決心,防疫有功,隔離與悉心照顧病患。
1910年代,留學之風逐漸興起,不少人赴日留學。據學者研究指出:留學日本者以習醫所占比例最高,平均占日留學生總數五分之二以上,而且赴日投考醫專反較在台容易錄取。尤以「東京醫專」及「日本醫專」兩校人數最多。1928年甫開校的「昭和醫專」,亦有不少台灣人子弟就讀。(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1912年台北雙連坡(不是在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完工。
1915年8月西來庵事件。
1918年更設置熱帶醫學專攻科。1928設立帝國大學後,也成立「熱帶醫學研究所」
1918[日人重視公衛的效果]原本肆虐台灣極甚的鼠疫絕跡。霍亂與天花均於1920年僅有過一些零星的病例,未再廣泛流行。《台灣省通志稿.正事志.衛生篇》第二冊,頁 66、108。
1919發布《台灣教育令》,實施「共學制」,「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改稱「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預科延長為四年,並由原來所屬之警務局,移轉至內務局轄下。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格誌》
1920年10月,改革地方制度,實施「地方自治」,由官方選任州知事、市尹、街庄長以及市街庄協議會員。已可見到不少台灣醫生擔任街庄長集各級協議會員。總督府的評議會中,亦有數位醫生被遴選為評議員。(陳君愷書,頁49-50)
1920年台灣的西醫人數首度超過漢醫,其後一消一長,漢醫幾乎被西醫所取代,至光復前的1942年為止,記有醫師2241人。(《台灣の衛生》,頁87-92)
1922台及學生正式與日籍學生共學,並廢止本科及預科制度,成為與日本國內一般的正式醫專,其後並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
1930 年左右,日本人禁止教會醫院的代訓醫生
1930年代整個殖民醫學體系才算粗具規模。
1936 隨著日軍進入備戰動員,以及對中國大陸戰爭情勢的日趨緊張,台灣地區的醫療模式,也在1938年以後逐步出現軍事動員的型態,
二、殖民時代醫學校的成立及其等級
1.台灣醫學校的成立:從台北病院 →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 台北帝大醫學部
成立:
1895日本據台後方有正規的醫學教育,6月在台北市大稻埕千秋街成立了「台灣病院」(後來改為台北醫院)
1897年山口秀高開設「台北醫院附設醫學講習所」成立,為最早正式醫學校之設立。開始講習教授普通學及醫學。過兩年獨立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校舍在台北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一角。1903年開始上課,第一屆畢業生三名,一直到二十八年後,總共畢業學生772名。以後,開設「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作為醫學校的附設醫院。1918年改為「醫學專門學校」,1936年,創立「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即為「台灣大學醫學院」之前身。
[選讀資料]
在臺灣推展文明的醫術,基於人種的情感,日籍醫師絕非台籍所能及;但傳統醫生又缺乏近代醫學知識,流弊頗大。…..日籍醫師因台灣風土的關係,無法長久留任,養成臺人醫士,既可接替日本醫師之職,又可扮演輸入日本文明的角色。(台北醫專編,《創立二十五週年紀念祝賀記事》,台北:1925)
→所以才有1899年3月「土人醫師養成所」的成立
2.歷任醫學校長:從山口秀高→高木友枝→堀內次雄
[從山口秀高(任期1897-1901)→高木友枝(任期1902-1915)]
山口秀高原有意將醫學校逐漸升格為大學。但因得罪當道,未及第一期學生畢業即去職返國。遺缺由高木友之接任。高木除擔任醫學校長外,也兼任台北醫院長及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長,當時有關台灣醫藥衛生的事務,多由其擘畫,時人稱之為「衛生總督」。
高木在任期間,秉持日台學生平等,畢業學生初期無法到台北醫院實習,高木爭取到赤十字病院當作專屬的實習場所。亦敦聘優秀的教授來台任教,致力造就較學人才,畢業生研究風氣盛,論文頗多,進一步深造而得博士學位者眾。(杜聰明不知是否即是)
高木的醫學雋語:「要作醫生之前,必須作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務。」《賴和先生全集》,〈高木友之先生〉,頁267、(杜聰明,《回憶錄》,頁56
又高木的「修身課」得到賴和的稱讚:「每週總有一點鐘來教我們修身。先生的講義卻不由書籍上的文字講解,只是講些世間的事情,但聽的我們每恨一點鐘的容易過。」《賴和先生全集》,〈高木友之先生〉
高木又稱「台灣服是世界最衛生的衣裳。」(杜聰明,《回憶錄》,頁57)
[從高木友枝→堀內次雄(任期1915-1936)]參附件資料
堀內次雄來台後開始學習台語,並因為擔心其從事反殖民體制運動的門生受虧,雖然心中同情這些運動,但仍苦口婆心的暗中規勸。(韓石泉,《六十回憶錄》,頁19)
3.殖民時代醫學校等級及其學歷差異
◎殖民時代醫學校等級及學歷差異
按明治39年日本國內頒訂之醫師免許規則,因出身不同,醫師之學位與頭銜有不同的名稱:
A.醫學校:醫學校畢業生
B.醫學專門學校:醫學得業士
C.帝大醫學部與醫學研究機構:醫學士與醫學博士
D.其他:留學國外取得正式醫學院畢業證書者、世襲業醫者(多為和、漢執業者)
1910-1945年執業醫師學歷之百分比
類別 醫學校畢業生 醫學得業士 醫學士與
醫學博士 其他
臺灣 23% 52% 8% 18%
日本 6% 29% 55% 11%
從這個表可知:
1.殖民時代的台灣醫生大皆是唸「醫學專門學校」取得醫學得業士學歷而取得醫師執照,僅有少數得到帝大醫學部的醫學士或醫學博士學歷,這些人可以說是精英中的精英。
2.由於出身帝大甚少,故亦可想知臺灣醫生在殖民時期的醫學管理階層之劣勢。
三、清代→日本台灣醫生的種類與養成方式及其地位
(一)醫生種類
1897年,日本統計漢醫人數:(當時台灣人口250萬,2403人)
1070人的「土人醫」,其中包括:
「良醫」(或「儒醫」):博通醫書、講究方脈者,91名。(11.2%)
「世醫」:擁有祖傳秘方者,97名。
「時醫」:稍有文字素養,從醫家習得一些療術者,829名。
「洋醫」:24名。(2.2%)
(二)養成方式
a.從學習醫書開始當醫生:「良醫」(醫術高明,醫德可風)或「儒醫」(以儒兼醫)。
b.從學習藥材開始當醫生:「世醫」或「時醫」。
(三)由清到日本醫師地位的大轉變
清代:屬於「上九流」的方技類(是相對於「下九流」)
上九流:師爺、醫生、畫工、地理師、卜卦、相命、和尚、司公、琴師等。參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要之,都不可與傳統士大夫相比(不過元代另當別論)
日本時代:
1.1901頒行《台灣醫生免許規則》:
漢醫資格:2126人報考,及格1903人(以後嚴格把關)
漢醫需公醫監督
2.西醫在傳染病處理上取得重大成就:
因其卓越的「衛生業績」,對於傳染病的防遏取得重大的「成就」,使西醫更具說服力,而傳染病是中醫中最棘手無法解決的流行病。
3.醫生地位的提高:「新科舉」產生的「新士紳」
清政府:1907年廢科舉
臺灣醫學校錄取率漸降:1903年20% → 以後更低
「台灣→福建→京師」之間的對應關係 → 一變為由「台灣各地→台北」的關係。→「台灣意識」的萌芽 → 新興階級進而成為新士紳階級。
4.日本殖民時代醫師為何比教師地位高
傳統:天地君親師
a.錄取率較教師難,修業年限也較長
被比喻為英國的劍橋和牛津
當時的公費生:
「醫學校」:錄取率低於20%,修業年限達五年。
「國語學校師範部」:平均錄取率為28%,修業年限四年。
b.薪水高出教師20倍左右:
──醫生收入在中產階級之上:1908年之際,一個開業醫師每月平均收入200-500日圓,當時台籍教師初任月俸為12-27日圓,最高亦不過45日圓。1920年代有家產2000日圓以上者為小康,十萬日圓以上可算是富豪。
c.彼此被教育的工具目的不同:
醫師的工具目的:改善台灣衛生環境。醫生可以盡瘁於此目的,而不覺矛盾。
若參與文化運動,也可自行開業謀生。
教師的工具目的:同化台灣人使成為日本人。教師若盡瘁於私,則產生矛盾。(如吳濁流)
若參與文化運動,常被開除或調職,生計受影響。
小結:「視醫學校畢業生儼若通儒」
5.醫生收入與地位日被社會重視,因此難免出現以下情形:
A.醫生與富紳階級聯婚:
a.如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翁俊明,娶台南富紳吳筱霞之女吳湘蘋,當時婚禮盛大,連雅堂擔任司禮員,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擔任司盟人。
b.杜聰明,父親為自耕農,家境小康,經蔡培火介紹,娶台中霧峰望族林仲衡之女林雙隨。
c.魏火曜(小兒科權威,醫學博士):父親小學教員,妻子為基隆礦業鉅子顏國年之女。
d. 醫學生配台北第三高女生(貴族學校):張七郎與詹金枝、陳彩龍與邱阿慎、楊金虎與林玉華。
B.醫生世家的出現:
兄弟數人均在醫學校就讀:
如教會系統:高再祝(8期)、高再福(15期);
洋醫系統:陳朔方(9期)、陳英方(19期);
男女醫師結婚者:陳呈祥與石滿、嘉義許家班的張進通與許世賢、吳泗輝與蔡綾絹。
其他彭清靠(11期)、彭清約(12期)、彭清良(17期);王祖派(11期)、王祖檀(19期)、王祖禧,聯姻情形甚多。
四、日本殖民時代醫師權威地位的建立
1.其醫療系統背後有國家權力的支援及監督,醫師權威也被建立起來。
2.為何日據時代的醫生可以由「他律」→「自律」
a.日本家父長制的權威文化 → 滲透到醫學教育中,如當時的「迴診」制度,一位醫生的回憶:
我認為這種迴診方法,給我們的益處太大了。教授對患者那種權威而溫厚親切的儀態,真令人佩服與尊敬。教授執刀時的精確、安全與迅速,是使患者獲致信心與信賴的因素。所以,一般的患者,一見教授來臨,便立即安心了。如果醫師有了過失,教授不會在患者面前,叱責醫師。他總是把醫師之紀錄,加以闡明或更正,或親自治療。甚至自缚繃帶,做一次示範給我們看。林天祐,《象牙之塔夢迴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頁57。
b.法制精神確保權威地位:使醫師能堅持自己醫療行為的正當性
吳新榮說:「日本時代的醫生是高級社會的人,法律保護他們,自然他們的生活好,對病人的治療也認真。」〈街談巷議〉,《全集1.亡妻記》,頁196-197。
例如韓石泉(在二二八犧牲)回憶自己為病死者診斷書上死亡時間,依循家屬之要求,被吉田先生嚴責。
c.拒絕做二等國民:要求自己要比日本人好
權威→使命感、責任感→內在自我要求。
五、結論
自律 →.他律 vs. 他律 → 自律
2.自律精神與台灣醫生的覺醒
本講醫事雋語
A hypothesis is a very personal matter. A scientist usually Works much better when pursuing his own than of someone else. A man working on hypothesis which is not his own often abandons it after one or two unsuccessful attempts because he lacks the strong desire to confirm it.
--W.I.B. Beveridge
摘自: JAMA 195:117, 1996
本講思考問題
請說明清代到日本統治時代臺灣醫生地位的轉變因素。
請分析為何日本時代的台灣醫生比較能有「自律」的精神。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陳君愷著,《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1.10)。
- herotopone
- V3
- 文章: 3600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18, 2009 1:13 am
- 來自: 天王星
Re: 土人醫師養成所!!
JACKY 寫:所以說土人不土,
是"在地人"的意思的啦 (三八萌)
開業
醫學學識是基本功,嘴巴甜,身段軟才是真功夫
當病患在你面前批評其他醫師時,請不要太高興,同時有可能其他病患在另一位醫師面前批評你
醫學學識是基本功,嘴巴甜,身段軟才是真功夫
當病患在你面前批評其他醫師時,請不要太高興,同時有可能其他病患在另一位醫師面前批評你
-
- V1
- 文章: 1683
- 註冊時間: 週五 6月 05, 2009 11:05 pm
Re: 土人醫師養成所!!
ISTANA 寫:不知道有沒有 RACISM 的味道?
有請日文高手yahoo知識一下 ,
"土人" , "浪人" , "癡漢" .....
看老台灣的醫生是不是真土 ??? (勾拳一記)
有沒有癡漢醫師養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