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9804
日本全民健保實施超過60年,每年醫療保健支出佔GDP11%,不僅成果斐然,也是日本引以為傲的制度,但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如今同樣岌岌可危。
多年來,日本一直被視為醫療先進國,不分貧富,人人都能公平取得便利、高水準的醫療服務,並且國民長壽,健康餘命長,嬰兒死亡率極低,這些成果都奠基於1961年開辦的全民健康保險。
日本健康保險依工作身分、年齡分為三種類型,所有國民都必須加入其中一類,終身享有醫療保障。學齡前幼兒及70至74歲前期高齡者部分負擔比例為20%,學齡兒童至69歲為30%,75歲以上後期高齡者的部分負擔,則依所得區間分為10%、20%、30%。無論罹患多麼重大的傷病,自費比例都不會超過30%。
為了避免醫療費用過重,日本健康保險還設有「高額療養費制度」,如果一個月之中的醫療花費超過自費上限額度(負擔限額依家庭年收入劃分為5個區間),超出的金額基本都由政府買單,即使所得千萬以上的高收入者也不例外,並且一年中若有3個月超過上限額度,減免的費用還會更多。
因為這兩道安全網,一般人就算罹患重大疾病,也不至於傾家蕩產,「對民眾來說實在是非常幸福的醫療體系,我認識的歐洲醫師曾取笑高額療養費制度很離譜,韓國醫師也難以相信日本的健保這麼划算,」日本紅十字會醫療中心化療科部長國頭英夫直言。
全民健保讓日本醫生和患者可以無需顧慮費用,追求最新、最好的醫療,然而幸福的背後,卻是愈來愈沉重的財政負擔。
超高齡化,是日本醫療費用劇增的主因之一。
日本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29.1%,80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0.1%,高齡化率世界第一。年紀愈大,愈容易發生傷病,治療費用也隨之增加。
2021年日本平均每位國民醫療費約為36萬日圓,未滿75歲每人醫療費用約為24.5萬日圓,75歲以上後期高齡者則激增至92.3萬日圓,約為75歲以下群體的4倍,後期高齡者的醫療費用已占全體總額近四成,相當驚人。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日本人口中最大的群體,約800萬出生於1947到1949年戰後嬰兒潮的「團塊世代」,將全數進入75歲,屆時日本每5人就有1人超過75歲,醫療、長照、年金等社會保障費用將更加膨脹,這一危機被稱為「2025問題」。
厚生省推估,2025年醫療費用的保險給付金額將達到54兆日圓,等到2040年,出生於1971至1974年的第二次嬰兒潮世代全數進入75歲,醫療費給付更將攀升至68.5兆日圓,若目前的財務結構不變,破產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醫學持續進展,新興治療方式、藥物導致醫療費用激增,是日本健保財務困窘的另一大原因。
近年來,高價新藥陸續登場。2020年,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用藥「諾健生」納入日本健保給付,每劑藥價約1億6千7百萬日圓,成為日本最昂貴的藥物,而受惠於高額療養費制度和小兒特定慢性疾病醫療費補助制度,患者只需自付極少費用,甚至多數案例是免費接受治療(註:台灣2023年將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每劑藥價為4千9百萬元)。
從整體市場規模來看,過去日本醫療用藥品銷售是以高血壓、慢性病用藥為大宗,2010年代初期改由抗癌藥獨占鰲頭,2022年藥品銷售額1、3、4名都是抗癌藥物,合計超過4千億日圓(註:2022年台灣藥品銷售額前4名皆為癌症標靶藥物)。
抗癌藥物開發成本高、藥價貴,若沒有健保給付,癌症患者一年間的藥物治療費至少一千萬日圓起跳。患者因有健保負擔大部分治療費用,自然傾向選擇新藥,從救命角度來看固然無可厚非,卻難免產生濫用高價藥品的流弊。
「確實有醫院為了提高收益,頻繁使用昂貴藥物治療患者。一般來說抗癌藥副作用很強,有醫療機構為了賺錢,甚至降低抗癌藥的劑量,讓治療沒有副作用也沒有療效,造成非常嚴重的問題,」日本癌症醫療權威垣添忠生指出,身為醫師,他慶幸有全民健保做後盾,讓患者接受最好的醫療,但如今癌症治療愈來愈昂貴,即使有高額療養費制度,許多病人也難以負荷,「如果置之不理,健保的未來會更加黯淡。」
日本國民醫療費用支出的財源,一半來自民眾繳交的保險費,其他約四成由國庫和地方政府的公費(稅金)挹注,僅約一成為患者部分負擔,且國庫補貼的公費中,有相當高的部分是以發行公債籌集資金,形同轉嫁給未來世代,「既然是全民健保,理應用保險費來維持運作,卻因為入不敷出,不斷拿稅金填補,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早就破產了,」國頭英夫認為。
早從1970年代,日本政府即發現國民醫療費用、尤其是老人醫療費暴增的危機,而在1980年代初期著手改革保險體制,試圖增加財源並減少支出,然而政策歷經多次演變,至今仍未竟全功,輿論對「健保破產」、「醫療崩壞」的憂慮未曾稍減。
雖然開源節流並非全然無效,與急速膨脹的高齡醫療費用相比,卻是杯水車薪,不少措施也常成為眾矢之的。例如調高保費被質疑榨取青壯世代補貼高齡者;削減抑制診療費用,也被認為反讓醫院經營惡化,醫療從業人員收入難以提升,形成過勞的血汗醫療。
全民健保作為社會安全網一環,結構複雜,牽涉層面廣泛,很難找到各方滿意的完美對策。
前日本經濟財政政策大臣、慶應大學榮譽教授竹中平藏分析,醫療和年金問題是一體兩面,治本之道是改革年金制度,例如將年金請領年齡調高至70歲,就能多出數兆資金用於醫療,但日本年輕人不投票,政策偏向討好高齡世代,勢必難以推動,「法國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兩年,民眾就上街示威抗議,」竹中指出,政府必須努力取得國民理解,痛下決斷,才可能突破困境。
曾任官於大藏省(現改為財務省)、知名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則認為,以目前社會保障給付費用的增加率來看,未來消費稅勢必要從目前的10%再提高到12%以上,並且這還只能支應國庫負擔的部分,個人保險費率或部分負擔比例也得再調高,調高保險費率,就是工作年齡世代負擔較多,調高自費額度,則是常看醫生的高齡世代負擔較多,「這可說是一種世代戰爭,」野口形容,如果持續調高部分負擔,主要靠年金生活的高齡者,經濟狀況可能更加嚴峻。
「享譽全球的日本醫療制度,如今就像衝向冰山的鐵達尼號,已經沒有餘裕在全民健保制度下享受豪華旅行了,」國頭英夫強調,他10年前就開始呼籲醫界要有成本概念,卻一直被無視,不少醫生覺得人命關天,談錢很低俗,或抱著反正都會破產,多說無益的心態。醫藥產業不樂見收益減少,病人也缺乏珍惜醫療資源的意識,難以杜絕醫療浪費的問題。
「日本醫師會也該考慮重新評估健保的適用範圍,只保留攸關性命的醫療項目了。我個人認為,像酸痛貼布、皮膚保濕劑這些東西,應該從保險除外,讓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尾崎治夫直言。
尾崎解釋,沒有宿疾的年輕人,因感冒引發肺炎或演變為重症的機率很低,這類族群感冒時,讓他們自行去藥局買藥、自我照護即可,無須包含於健保內,削減這些部分,省下的數千億元可用來提高基本診療費和住院基本費,醫療機構收益穩定,就不用忙於衝高門診量,醫療人員可專注照護病情較嚴重的住院患者,也更有餘裕投入預防醫學工作(注:預防醫學支出僅佔日本醫療費用3%,低於OECD平均的5%)。
「如果健保繼續這樣包山包海,醫療費用只會不斷膨脹,再怎麼增加財源也不夠,」尾崎認為,若要健保永續經營,民眾必須建立自我健康管理的觀念,將守護健康當成自己的責任;醫界也要眼光放遠,思考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財源,檢討保險適用範圍,擺脫薄利多銷,並且多和公眾溝通,獲取認同。
2023年日本國會通過「全世代社會保障法」,展開新一波健保改革,訴求減輕工作年齡世代的負擔,解決少子化課題。主要措施為提高生育給付(部分財源由後期高齡者保費支出),調升高所得後期高齡者的保費上限,強化家庭醫師的功能和職責等等,加上2022年已調高高所得後期高齡者醫療的部分負擔,整體朝著量能負擔和世代公平的目標前進。制度愈改愈複雜,然而能否就此改善健保財務,維持現有醫療水準,專家並不樂觀。
日本醫療這艘鐵達尼號,正率先駛向超高齡少子化的多死社會,204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35.3%,2050年每位高齡者將僅由1.4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日本得以守住自豪的全民健保體系,維持醫療先進國的美名,還是逃不過健保破產,變成醫療貧窮國,接下來20年將是關鍵。
同為實施全民健保的台灣,醫療照護品質屢受佳評,遭遇的課題也和日本近似,或可借鏡日本健保改革的利弊得失,預先謀求更好的對策。
【褪色的世界第一】 撞向冰山的鐵達尼號?從日本健保看到台灣的未來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