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全民健保總額預算」年度爛戲終於落幕,這次衛福部不再比照以往站在「付費者」與「醫療服務提供者」的中間,以示公允,而完全站在醫界同一邊,以成長率4.7%的最上限核定明年健保總額。原本在健保委員會表達反對的「消費者代表」,照例發出反對之聲音,但沒有引起共鳴,這也是總額預算實施廿年來的「奇蹟」。
總額預算 曾被當永續經營仙丹
台灣實施總額預算制,有幾個重要歷史背景。首先,卅幾年前全民健保規畫時,正好德國試辦「基層醫師的總額預算制」,九○年代全球健保都面臨財務困難,因此,如何控制醫療費用成為國際顯學,所以總額預算被認為是一劑可以讓全民健保永續經營的仙丹。
到了公元兩千年,當健保想依法(全民健保法),以五年精算調漲費率時,政治上遇到極大阻力,雖然二○○二年勉強調漲成功(有名的健保雙漲)。但當年引發的抗爭與民怨,讓第一次執政的民進黨在後來的幾年都不敢再動「健保費」的腦筋。
醫界也因此對健保永續的財源感到憂心,紛紛主動向衛生署表達加入總額預算。所以到二○○二年,健保首次提出「健保雙漲」的同時,最大的一塊「醫院體系」亦申請納入,從此,我國健保全面實施總額預算。
制度只宜中短期 卻實施逾20年
這個當年被前衛生署長李明亮稱為「只宜作為中短期措施」的制度,沒想到一實施就超過廿年;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了總額預算之後,政府與付費者代表太幸福了,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可在年度預算開始前給一個預算,然後要求醫療院所照單全收,超出預算就打折,而且從未發生歐洲國家因預算不足,年底非緊急手術與住院停擺的新聞。
更奇妙的是,廿幾年來醫界年年難過,年年過,讓所有付費者代表相信醫院一定還有許多油水,要不然怎麼大家都還在「蓋新醫院」?
但如果仔細看醫院的財務報表,可以發現醫院分幾類,第一大類是慈善型,基本上虧損,主要靠捐贈,例如慈濟醫院及大部分的天主教與基督教醫院;第二類是私立財團法人醫院,基本上本業也不太賺錢,但靠停車場、美食街,來生存;第三類是公立醫院,基本上靠政府預算和補貼。
不賺錢科別 年輕醫師用腳投票
醫院本業不賺錢,亂象很多,首先是最辛苦的護理人員,很難加薪,愈來愈血汗,直接結果是人力愈來愈不足,到處缺人手,影響到第一線的工作。
其次是健保給的錢太少,只好到處找「自費項目」,年輕一代醫師早已「用腳投票」,不再投入最重要但不能賺錢的科別。
所以,今天我們再不想清楚,未來必有遠憂。幾年後,當戰後嬰兒潮這個世代的醫護人員全面退出照護體系之後,這些照護急重症的責任要落在誰身上?今天不投資,明天後悔已來不及,所以說,政府該好好思考全面廢止總額預算了!」
另外,也讓大家知道,總額預算制在德國施行不到十年後,因大法官判定違憲,已於二○○四年邁入歷史了。
健康名人堂/政府該思考廢止健保總額預算
版主: 版主021
健康名人堂/政府該思考廢止健保總額預算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64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