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血牛
世界上有水牛、黃牛、犀牛…. ,請問你有聽過血牛嗎?血牛是民國30→50年代的詞彙,到60年代之後,這個詞彙又逐漸消失了,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聽過血牛,其實血牛不是牛,而是「人」。
在民國50年代之前,臺灣沒有像今天有血庫,也沒有人願意免費捐血,那時候的人都認為一點血是一點精,說血液是人體寶貝東西,所以古早輸血給至親是有,沒有人願意捐給不認識的人。
在那還沒有人願意捐血的年代,又沒有子女至親捐血,遇有須要血液的嚴重疾病時,只有眼睜睜的看他死去,那時候的人也不會覺得那是一件遺憾的事,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可是,那時候有少數人,願意把血液輸給須要血液的人,但不是義捐而是賣錢,這些人就是所謂「血牛」。那時候的人都認為這些血牛是亡命之徒,為了要錢寧可犧牲健康,所以這些人才會被貶抑為牛。
其實,那時候的人還不大明白血液與生理現象,以為抽掉500cc血液,人體內就少掉500cc的血液,到50年代後期,一般人已漸明白血液與骨髓的病理關係,就慢慢的有人捐血,才會有今天的血庫,免費血液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當年的血牛願意賣血救人,應該人人感恩他才對,其實並沒有,反而被人瞧不起他的人格,大家認為他們愛錢不愛命,有時候已經健康有瑕疵了,他們仍然要賣血,甚至把老婆兒子都一起拉下水。
當年賣血的人都會搶地磐,有些大型醫院內的血牛好幾刈,他們常會械鬥。他們會巴結護理長,希望有要輸血的先通知他。那時候沒有手機,只有電話,裝電話又很貴,但是他們不得不裝,他們整日守住電話,害怕失去「賺錢」機會。
當年,還沒有輸血袋,都是用100cc的針筒一邊抽一邊輸,如果要輸500cc就要抽五次,難免會污染,所以那時候的輸血常發生惡寒戰慄,不過那時候也認為這樣算是正常。
《回憶兒時》血牛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