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掠蝨母相咬
民國60年代以前,臺灣女性的頭髮都會長蝨子(lice、蝨母sat4 bu2),尤其民國40年代之前更多,所以「掠蝨母相咬」成為一句臺語的常用語。後來,長蝨子的人少了,現在幾乎看不到,所以也聽不到「掠蝨母相咬」這句臺語了。
人無所事事,閒得很無聊,這樣子臺語叫做「掠蝨母相咬」。古早的女人,頭髮都會長蝨子,頭髮長蝨子會很癢,癢了就會用手抓,越抓越癢,甚至抓破皮而感染,感染了會潰爛,偶爾潰爛到長不出頭髮來,所以古早也會有禿頭的女人。
從前的國小女學生,有時間就互相抓蝨子,下課的10分鐘休息時間也不放過,其實用手抓是抓不完的,因為牠的繁殖力很強,一次下蛋幾十粒,一週下蛋一次,如果三天不抓,頭髮就是滿滿的蝨子,讓你癢得叫苦連天。
蝨子不僅造成皮癢或感染,還會吸人體的血,並且會傳染一種叫迴歸熱的傳染病。但是筆者懂事後,已經沒有迴歸熱了。
蝨子大約2-3mm長,在頭髮內跑來跑去,不過用熱一點的熱水洗頭,多少會被洗掉一些。可是牠產卵夾在頭髮卻不容易洗掉,卵一週就孵成蝨子,所以要根除蝨子很難。
還沒有任何殺蟲劑之前,除了用手抓及洗熱水之外,通常都在睡前用番仔油(石油)抹在頭髮內,再用大條頭巾把頭包起來,明晨起床後洗頭髮就可以了。不過石油不能完全殺死牠,民國50年左右開始有DDT了,大家把石油換成DDT,效果更好,當年教育主管單位也指令國小老師幫忙學生除蝨,在學校,學生都包頭巾上課,真是奇怪畫面,可是幾年之後,政府說DDT有毒,禁止使用。民國60年代之後,殺蝨藥陸續出來好幾種,從此蝨子在臺灣幾乎絕種(聽說現在偶爾還有)。
雖然蝨子都長在女性頭髮裡,但牠也會長在陰毛,或睫毛、腋毛、眉毛,所以男人也會長蝨子,只是這些地方比較容易除蝨。
《回憶兒時》掠蝨母相咬
版主: 版主021
Re: 《回憶兒時》掠蝨母相咬
印象中,國小朝會時,常會宣布什麼時候要治療頭蝨和砂眼,
還好我都沒中過,
看同學治療蠻可憐的,
尤其患砂眼的同學,患眼看起來白白的,真的像被螺肉粘住
還好我都沒中過,
看同學治療蠻可憐的,
尤其患砂眼的同學,患眼看起來白白的,真的像被螺肉粘住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