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嘩玲瑯 賣俗布
現在的人穿衣服都是買現成的,這是民國50年代之後的事。在之前,臺灣人都是買布料來量身而做,所以早期的小姐,在出嫁之前,必須要學裁縫,也就是要學做衣服。
其實學幾個月的裁縫也不一定會做衣服,但起碼會補衣服,不會做衣服的小姐,就買布請人做,所以古早每一村庄都有好幾家裁縫店。裁縫店不但幫人做衣服,也在訓練出嫁前小姐學裁縫技能。
在買布做衣服的年代,不但街有很多布店(現在已沒有布店),也常會有賣布流動攤販在鄉下賣布。賣布流動攤販大概分二類;一種是純賣布,貨色和價格和街上布店相似,讓鄉下婦女免上街就可以買到布,另一種是王祿仔流動賣布攤販。
通常,在鄉下賣布攤販以第二種較多,俗話稱為「嘩玲瑯」(hua2 lin long),也比較會引起鄉下人的興趣,原因是這種攤販以半騸半哄的方式叫賣,他們敢以真低價賣給你,也敢用騙的方式獲得高利潤。
本文來介紹這種「嘩玲瑯」的賣布攤販;這種攤販通常一組有三人,他們先在村落裡選好地點,一人手拿銅鑼到村裡呼叫招攬,他一邊敲鑼,一邊呼叫在什麼地方有「嘩玲瑯 賣俗布」,另二人中,一人負責包裝,一人負責喊貨叫賣。
叫賣者都是口齒伶俐,能言善道的人,他先拿出一匹布(用木板卷八尺布),在觀眾面前讓你摸讓你看,然後喊出比實價低很多的價格,內行人看值得買,買成了就賺到了。
因為叫賣者,有時候拿出來的布匹比實價便宜很多,有時候是正常價格,有時候比實價貴很多,買者不一定都內行,所以有人買到便宜貨,有人買到貴的,這就須要看運氣,真正內行的人還是不多。
有時候,他們是用騙的,布板只卷4尺布,他們卻以8尺布喊價,有人真的看不出來就買了,結果吃虧一半,但是因為心肝情願買的,也就無話可說了。
《回憶兒時》嘩玲瑯 賣俗布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