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黃昏多重奏
臺灣人使用電鍋煮飯,是民國40年代之後的事,之前,大家都是用鼎(tiann2)煮飯,因為歷史過去太久了,現在的人大多數不曾看過鼎,如果想要看鼎是什麼樣子,可能就必須到博物館去看。
鼎有大有小,在農業社會時代,臺灣人流行大家庭制度,那是唐代張公藝九代同堂以來,在中國流行上千年的中國大家庭文化,近3-400年來,臺灣人被唐山文化所同化,所以臺灣人也都是流行大家庭制度。
通常,家中使用鼎的大小,都是與家庭成員的多寡而有所不同。記憶中,我讀小學時候的30年代,臺灣人家庭成員平均9.5人,所以那時候的20人以上的大家庭比比皆是,像我們家,自我懂事以來,一直維持20多人。
通常10人的家庭,鼎大約70公分直徑,像我們家的鼎大約有120公分直徑。鼎要放在灶上煮,有煙囪抽煙。過去的人造灶(tso2 tsau3)要看技術,技術好的造灶司父,他所建的灶火力強、好煮飯,技術差的司父造的灶火力不強,不好燒煮。
鼎灶是燒柴火,多數是;草絪(雜草、稻草)、稻殼(粗糠)、相思樹…. 。在鼎底下燒柴,鼎的底背面就會造成一層烏垢,稱為「烏煙炖」(o ian thun5),如果烏垢太厚,燒熱力差,大約一個禮拜就要把鼎拿到外面,用鋤頭把它刮掉。
刮烏煙炖多數在煮晚飯前的黃昏時候,用鋤頭刮烏煙炖時,會有ki- kuai ki- kuai ki- kuai的聲音,因家家戶戶的鼎大小不同,刮聲高低音也不相同,加上小孩在外面玩躲貓貓或跳格子的喊叫聲,以及農民牽著牛從田裡回來的哈!哈!之聲,或小孩打架的哭聲…. ,形成為黃昏時分的一片熱鬧場面,我就稱這種熱鬧埸面為「黃昏多重奏」,直到現在已快90歲了,仍然常會懷念那種黃昏多重奏。
《回憶兒時》黃昏多重奏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