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旅遊很稀罕
臺灣人在農業社會時代很少出遠門,大多數在自家2-30公里內活動,因為古早人,結親都是找附近的對象,不是鄰鄉就是其他附近的外鄉,早期只有親戚間互訪,很少有人沒事出去旅遊。
通常到附近訪問親友叫佚逃(thit4 tho5),例如:來阮兜佚逃,到臺北、高雄…等遠地方去叫做旅行,很少有人到外國去,大約在民國80年代之後,大家才把旅遊叫觀光。
早期的人,有事情才會出遠門,沒事出門遛躂的幾乎沒有。儘管早期也有很多人出國讀書,但他們多數出國就不再回來,純粹出國旅遊再回來的是很稀罕的事,除非是高官顯要或其子女。
日治末的昭和18年(1943),阿公和阿嬤去臺北木柵探望三姑,順便去仙公廟託夢,這是他倆唯一一次到臺北,回來後一輩子都在講臺北的所見所聞,光是坐火車到臺北的五、六個小時,就有講不完的話題,可見古早人出遠門遊玩,是人生重大事情。
戰後,老K政府把整個臺灣封閉起來,國人關久了不服氣,美麗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民國70年代中期之後,小蔣眼看已經壓不住民心思變(尤其老兵),才不得不開放觀光。
記憶中,民國50年代我到日本讀書,那是天大地大的事情,親友請吃順風宴一攤接一攤,大約吃了半個月,吃到膩、吃到怕。
從前的出國,是人人羨慕的事,那時候的人不是沒有錢出國,而是沒有出國的理由,當年出國理由只有讀書和經商,但經商不易取得對方邀請函,說來也是難上加難。
二蔣時代,不讓國人出國,有人說是害怕國人出國後會去「投奔祖國」,其實開放觀光後(也開放大陸探親),連那些追隨老蔣來臺的難民,回去探親後也大多數再返臺,真正「投奔祖國」的畢竟極少數,所以二蔣的害怕是多餘的。
《回憶兒時》旅遊很稀罕
版主: 版主021
-
- 院長級
- 文章: 17286
-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04, 2007 5:1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