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記踮壁咧
臺灣在民國5-60年代後,漸漸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社會,二種社會形態截然不同。農業社會時代,人們的金錢比較死板板,進入工商社會後,大家的金錢比較靈活,臺語說:「工商社會的人錢水卡活」,現在的人是缺大錢而不缺小錢。
古早的農業社會,大部分的人都是農民,農民一年中只有三次有錢,即是;六月第一期稻收割、十月第二期稻收割、過年前夕各種收入。他們平時沒有什麼收入,所以各種費用支出都是賒帳。買各種日用品都是在固定店家,他們雙方互相信任,或是設賒帳本,買家拿著記帳本到店家就可以買東西。
不是農家的其他一般人,例如;小販、工人、吃頭路人…. ,他們錢水卡活,沒有和店家設賒帳本交易,都是現買現付,很少欠帳。不過人總會有「錢銀三不便」的時候,這個時候要買東西就是向店家臨時賒帳。
這種小賒帳戶,店家不會特地為他們設帳本,他們偶爾賒帳,店老闆就把它暫時記在漆白灰的牆璧上,那時候都是用廢電池內那支墨碳心寫的,他的錢拿來還了,就用那支墨碳心把它劃掉。
過去,這種小額臨時賒帳也成為一種習俗;買者會向店老闆說:「共我記踮壁咧」(ki3 tiam3 piah2 le.),老闆就知道寫在白石灰壁上。
白石灰牆壁上,天天一下子記上,一下子劃掉,很快寫得滿滿的。早期鄉下的甘仔店店老闆坐位後面都是白石灰壁,這片牆壁就是臨時記帳用(記踮壁咧),除夕前,帳全收完了,店內白石灰牆壁就再重新漆白石灰,一年又重新開始。
現在的人,工商社會錢水卡活,已經沒有人在賒小錢了,店老闆坐位後面也沒有白石灰壁了,不過偶爾熟客剛好身上沒有帶錢,他仍然會說這句古早話:「共我記踮璧咧」。
《回憶兒時》記踮壁咧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