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踏疕 草鞋
在二戰末期的那艱困年間,常常見到臺灣人穿二種簡便鞋,一種叫踏疕,另一種是草鞋。這二種鞋普及是便宜又走路方便,只是這二種都是大人鞋,那時候我是孩童,所以只見過卻沒有穿過。
踏疕(tha2 phi2):是布鞋的一種,出現在1940年前後,日本國內是否也穿這種鞋,不得而知,但是在臺灣的勞動工人幾乎都是穿這種鞋,一來日本政府鼓勵,二來穿這種鞋輕巧,做工方便。
這種踏疕可能是日本人發明的,我走遍世界各國,沒有見過人家穿踏疕。踏疕的名詞由來是日本的勞動鞋叫旅鞋(タビクツ),簡稱為タビ(旅tha bi4),タビ臺語走音變成踏疕タピ(tha2 phi2)。
踏疕是黑色布做成的,半筒型,鞋尖的母趾和其他4趾分開,趾部分是橡膠做的。母趾和另4趾分開,走路比較方便,所以一般工人都愛穿。戰後到現在70多年了,現在的工地偶爾還可以看見工人穿這種踏疕,可見現在臺灣還有鞋廠在做踏疕。
草鞋(tshau2 ye5):是稻草編織的,只有腳型鞋底,鞋面是洋麻繩帶,穿法和穿日本夾趾木屐一樣,走路很輕便。
草鞋應該是中國傳統的東西,自古代以來就有,臺灣是傳自唐山。過去的馬路都是石頭路,長距離或抬重走路,腳底會疼痛,穿草鞋就不會造成腳底疼痛。
草鞋很便宜,過去鄉下的甘仔店就有在賣,一般家庭都買一大串回來庫存,出外做工穿上草鞋,做工回來就丟掉。
清代,鹿港的貨(船運來)要送去埔里,這樣長距離必須用人工肩挑的,挑到一半路很累了,草鞋也破了,就休息換草鞋,破草鞋積一大堆,就叫他「草鞋墩」,也就是今天的草屯。
二戰結束後,中國兵來接收臺灣,他們都穿草鞋,和原來的日本兵穿長筒皮靴幾乎不能相比,臺灣人見了哇哇之聲不絕於耳,有一段時間,臺灣人稱中國兵叫「草鞋兵」。
回憶兒時》踏疕 草鞋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