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缺乏蛋白質 全身水腫
臺灣社會最艱困的民國四、五O年代,大家都沒有魚肉吃,都罹患蛋白質缺乏症,所以大家都是瘦巴巴的,肚子卻大大的,原來那種大大是腹水,嚴重者會死掉,所以那時候的臺灣人平均壽命只50歲左右。
在缺乏蛋白質的年代,全身都會浮腫,臉色蒼白,嘴唇沒有血色,走路緩慢,動作遲緩,講話有氣無力,起先腳板會水腫,指頭一壓會凹陷,這種水腫逐漸沿到四肢及肝脾等,最後形成腹水,肚子如孕婦。
那時候我已十多歲,看到很多大人不到40歲就拿枴杖走路(起碼五分之一),在那農業社會時代,很多人不能耕田,農忙期往往叫不到工人。
現在的年輕人常會問我,當年為何不自己養雞鴨來吃?其實我講的這些蛋白質缺乏的人多數是沒有種田的人,他們沒有食料(廚餘)可以養雞鴨,有人雖然多少有養幾隻雞鴨,自己也捨不得殺來吃,都會賣給雞販,收入一些錢做為家庭用途。
記憶中,在二戰末期(1943-1945),民間所養牲畜都須以低價格賣給政府轉送去軍隊食用,最後牲畜也不夠,學校改叫我們學生繳交肉螺(bah2 le5),我們國小學生每天要交6個肉螺,後來野外的肉螺被撿光了,大家就自己養。
養肉螺很簡單,我們小學生人人會養;用大約2台尺四方,高1台尺的箱子,裡面盛細砂,肉螺就養在砂裡,給牠西瓜皮、鳳梨皮、青菜、野草吃,不須成本。肉螺是生蛋的,一次生幾十粒,繁殖很快,長得也很快,所以每天繳交6粒成螺都不是問題。戰後,不必繳交肉螺了,大家都把它倒掉,結果滿山遍野都是肉螺,牠會吃稻葉、疏菜,農民叫苦連天。
其實,這種肉螺很好吃,現在路邊攤賣的炒螺肉就這種肉螺。
《回憶兒時》缺乏蛋白質 全身水腫
版主: 版主021
-
- V1
- 文章: 1823
- 註冊時間: 週四 5月 07, 2015 1:49 am
- 表達感謝: 2 次
- 擁有感謝: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