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帶便當
我讀國民學校的6年間,每天中午都回家吃飯。在那艱困年代的二戰結束前後,臺灣的人口還不多(500多萬人),國民學校很少,像我就讀國小離我們家約2.5公里,小學生走路一趟約40分鐘,我們常會叫苦。
現代人小孩生的少,所以都把小孩視為寶貝,不要說是2.5公里,近在2-300公尺也捨不得讓孩子自己走路上學,都是由家長用各種車輛送他們上下學,不知是時代潮流,還是現在的小孩不會走路?
或許現在人口多,加上政府富有,現在的小學林立,再也沒有40分鐘路程的小學,最多路程1-20分鐘就有小學,讓我們這一代的人羨慕不已,儘管如此,現在的家長還是會送小學上學。
每當回憶讀小學年代,那種辛苦迄今記憶猶新。那時候不只上下學走二趟路,中午還要慢跑回家吃午餐,一天來回4趟路真夠辛苦,每次我講給我小孩聽,他們都會說:「為什麼不帶便當?」,我說稀飯不能帶便當呀。
那時候,大家三餐都是吃稀飯,稀飯當然不能用便當盒裝,尤其都是蕃薯簽糜,更不能裝便當。小孩再問,如果下大雨,跑4趟路很累呀,好加在,下大雨我爸很疼孩子,中餐他會拿去學校給我們吃(兄弟姐妹)。
我考入初中是1948年,因為學校在彰化,不能回家吃中飯,那是我第一次帶便當。那時候還沒電鍋,用鼎煮飯,乾飯是用飯篱撈(hoo5)起來才能裝便當,家人仍然吃蕃薯稀飯,我有便當飯吃,算是家中特權。
我讀6年的中學,天天帶便當,偶爾拜拜才有肉帶,否則多數都是帶鴨蛋(當年臺灣人都吃鴨蛋),有荷包蛋、菜脯蛋、炒蛋、滷蛋、鹹蛋…. ,只能在鴨蛋中變換,直到畢業後很久了,看到蛋還會怕。
進入大學後,臺灣社會已較富裕,從此帶錢不必帶便當,只是吃那6年的便當真的吃怕了,現在仍然討厭便當。
《回憶兒時》帶便當
版主: 版主021
Re: 《回憶兒時》帶便當
跟老仙報告
現在鄉下人口外流嚴重
很多小學校(分校)都裁掉
走路一趟40分鐘上小學又出現了
跟以前不一樣的是
父母會負責接送到2-3公里外的本部學校上課
現在鄉下人口外流嚴重
很多小學校(分校)都裁掉
走路一趟40分鐘上小學又出現了
跟以前不一樣的是
父母會負責接送到2-3公里外的本部學校上課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