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古早臺灣人吃米很難
相信現在線上的台灣人,都認為要吃米是輕而易舉的事,家裡的米吃完了,到超商買就有了,只要口袋有錢,吃什麼都好解決。
可是,各位可能不知道,從前雖然家裡有種稻,想要吃白米也不是簡單的事。雖然在大正時代,日本人引進了碾米機(米鉸仔bi2 ka-a),但是它在昭和時代,鄉下地方才普及,從此要吃白米,就不會像大正時代以前那麼辛苦。
我在懂事之後,臺灣鄉下到處都有米鉸仔。過去的農民稻谷收割之後都囤在家中粟倉仔(tshik4 tshnn-a),米吃完了,就挑一擔稻谷到米餃挨(ue)成白米,大約一小時就有白米吃了。
現在的農民都把稻谷交給農會,自己家裡不必存稻谷,要米到農會或一般店裡買就有了,不必像過去那麼麻煩,把稻谷挨成米,浪費時間又浪資工資。其實,現在也一樣要工資,只是現在的人認為工資只是小錢,不會在乎。
我懂事時,臺灣人吃米剛進入米鉸時代,吃米已慢慢方便了,我是出生在昭和初年,那時候,吃米才剛剛進入機器時代,家裡米吃完了,再把家中稻谷拿去米鉸鉸成白米,方便極了。
我懂事時的昭和時代,要吃米都機器化了,很方便。當我五六歲之前,機器碾米還不發達,吃米都是用土礱(thoo5 lang5)挨粟(ue tstik4),那是比較土方法,費工費力。
土礱像挨粿的石磨仔一樣,只是用土做的上下二磨輪(土不會磨破米粒),是把稻谷脫殼成糙米,糙米再用人工在舂臼(tsing khu7)槌成白米,一臼約舂一斗米,三人輪流舂,大約一小時才能舂成白米,白米就可以煮飯了。
土礱很重,用人力挨很費力,早期(明治或清代)都是用牛拖或用流水的水力舂臼,我懂事後偶爾還有。
機器鉸和挨土礱,確實天壤之別,大家可曾知道古早要吃一碗白米飯是多麼辛苦。
《回憶兒時》古早臺灣人吃米很難
版主: 版主021
-
- V1
- 文章: 1823
- 註冊時間: 週四 5月 07, 2015 1:49 am
- 表達感謝: 2 次
- 擁有感謝: 2 次
Re: 《回憶兒時》古早臺灣人吃米很難
土礱像挨粿的石磨仔一樣,只是用土做的上下二磨輪(土不會磨破米粒),是把稻谷脫殼成糙米,糙米再用人工在舂臼(tsing khu7)槌成白米,一臼約舂一斗米,三人輪流舂,大約一小時才能舂成白米,白米就可以煮飯了。
糙米比較健康 花3人工舂一小時成白米實在不合
糙米比較健康 花3人工舂一小時成白米實在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