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
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等學派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對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作一番疏理、審視,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也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齊物論》)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進行了許多闡發。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說:“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是在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過“盡百達翡麗手錶批發 http://www.twnoob.com/noob-bc-26.html心知性知天”的途徑,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他還提出“親親”、“仁民”、“愛物”等主張,也就是要擴展“愛”,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到宇宙萬物。宋代張載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與也”的命題,意即人類是我的同胞,天地萬物是我的朋友,天與人、萬物與人類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古代哲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念,要求以和善、友愛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善待鳥、獸、草、木,提出了豐富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孔子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主張只用魚竿釣魚,不用大掛網攔河捕魚,并反對射獵夜宿之鳥。很顯然,他反對人類的濫捕濫獵,破壞生態平衡的。史書上記載的“網開三面”、“里革斷罟”等典故也體現了古人善待自然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人所共知,儒家倫理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最大。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又說:“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其意是說,保持和諧而不結黨營私,行為莊重而不與他人爭執,善于團結別人而不搞小團體,才稱得上君子。在這里,孔子區別了“和 ”與“同”兩個概念,“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結黨營私。孔子還明確主張,君子應取前者而棄后者。可見,能夠寬厚待人,與人和諧相處,是君子人格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他還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還提出了仁、義、禮、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實現“人和”,實現社會和諧的道德原則,提出了建設大同社會的遠景理想。正如《禮記.禮運》所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用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最反對社會沖突,最希望實現社會的和諧。《老子》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無欲”、“無為”、“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為懷,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老子提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老子提出的“無欲”、“無為”、“無爭”,“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張,無非是要人們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實現相對均衡。古人所設計的大同社會理想,帶有烏托邦的性質,但它作為一種崇高的目標和理想境界,始終引導著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際和諧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發展目標。 在心與身的關系上,主張人之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系。儒家肯定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肯定人的正當欲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但他又強調“欲而不貪”(《論語.堯日》),反對放低俗作品請刪除念。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季而》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樂上,在追求物質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不能貪得無厭,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見利忘義。這種把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與對道義價值的弘揚有機結合起來的人生觀是值得肯定的。道家創始人老子也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子》第10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世界名牌愛彼 http://www.twnoob.com/noob-bc-1.html第56章)這是說,具有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于世俗偏狹的人倫關系局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第283頁)。 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主張和諧共處,協和萬邦。歐米茄手錶官網 http://www.buyc0py88.com/Audemars-Pigue ... ml《尚書.堯典》說:“百姓昭蘇,協和萬邦”。《周易.乾卦》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 ”(《論語.顏淵》),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主張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主張“以德服人”(《孟子.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王道與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后盾,處理國內和國際關系;王道則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過在國際間建立相互間的信任關系而擴大自己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和諧思想雖然難免有封建性糟粕的一面,但其優秀一面,仍然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重要思想資源。
dtrasayy@@@@@
談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
版主: 版主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