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1200
愛爾蘭學者坎貝爾和日本學者大村智在一九七九年發現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讓他們獲得今年諾貝爾獎,而這個成分,讓世界衛生組織將絲蟲病,列為天花絕跡後的第二個可能根除疾病。
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主任范家?說,世衛組織羅列十七種被忽略的熱帶疾病,其中十一種為寄生蟲引起,全球約十二億人口受影響,且多集中在第三世界國家。諾貝爾獎頒給研究治療線蟲類與瘧疾的學者,具人道救援意義。
「諾貝爾獎關注落後國家居民健康,十分難得。」台灣寄生蟲學會理事長黃高彬說,阿維菌素及青蒿素雖是老藥,但全球每年仍有數百萬人感染相關疾病,造成數十萬人死亡;這些藥對落後國家而言,是救命藥物。廣效的阿維,一種藥就能殺死多種寄生蟲。
范家?也說,阿維菌素最大貢獻是治療蟠尾絲蟲病,蟠尾絲蟲是血絲蟲的一種,流行於西非以及中南美洲,感染人數約十億,它是透過吸血性的「黑蠅」傳播,會造成持續發炎、甚至失明,過去在西非就有部落全村失明滅村。
電影「沒卵頭家」就是描述澎湖居民感染寄生蟲的故事,黃高彬說,因絲蟲類寄生蟲會造成淋巴阻塞,導致下肢及陰囊腫大,有男子因陰囊腫如桌子大。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正成說,蟠尾絲蟲流行在非洲及中南美洲,因幼蟲蚋生長在河邊,感染後可能失明,又稱「河盲症」;一旦侵入皮下組織可能造成象皮病,西非很多男子感染失明,影響經濟發展。
諾貝爾 2015 醫學獎
版主: 版主021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
Re: 諾貝爾 2015 醫學獎
大村智曾是滑雪健將與桌球部主將,學生時期曾與奧運選手共同練習。原來大村智無意升學、只愛運動,但因盲腸炎在家休息讀書時,父親說了一句「如果想念書的話,也可以上大學」,他才開始努力K書,進入山梨大學學藝學部(即教育學部的前身)。大村智在取得大學學位後,進入東京都立高校擔任鐘點教師,教授化學與體育。因為班上有跟他同齡的學生不服管教,讓他在教學上遇到極大挫折。大村認為「不繼續進修不行」,於是進入東京教育大學(現為筑波大学)碩士班,後來再轉到東京理科大學與東大攻讀碩士與博士,36歲才赴美留學。
擔任高中老師的大村智。
大村智回國前認為國內的研究經費短缺,與製藥公司談妥「產學合作」的共同研究方針,獲得相當於10倍於日本大學教授的充沛經費。大村智1975年在靜岡縣川奈高爾夫球場土壤中發現的新種放射菌中,找到了可痲痹寄生蟲與昆蟲的抗生物質伊維菌素(Ivermectin),在針對其化學結構加以改良後,他與美國製藥大廠默克(Merck)合作開發了家畜及寵物驅蟲藥阿維菌素(Avermectins)。
https://tw.news.yahoo.com/%E8%AB%BE%E8% ... 00973.html
擔任高中老師的大村智。
大村智回國前認為國內的研究經費短缺,與製藥公司談妥「產學合作」的共同研究方針,獲得相當於10倍於日本大學教授的充沛經費。大村智1975年在靜岡縣川奈高爾夫球場土壤中發現的新種放射菌中,找到了可痲痹寄生蟲與昆蟲的抗生物質伊維菌素(Ivermectin),在針對其化學結構加以改良後,他與美國製藥大廠默克(Merck)合作開發了家畜及寵物驅蟲藥阿維菌素(Avermectins)。
https://tw.news.yahoo.com/%E8%AB%BE%E8% ... 00973.html
-
- 註冊會員
- 文章: 708
- 註冊時間: 週六 9月 08, 2007 12:36 am
Re: 諾貝爾 2015 醫學獎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 ... e_medicine
今年84歲的中國著名女藥學家屠呦呦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之一,她也是有史以來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3位女性。
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市的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一直以來致力於研究在繼承傳統中醫藥的精華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和技術,發掘中藥的活性成分,特別在瘧疾及免疫疾病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研製開發新藥。
創製青蒿素
上個世紀70年代,屠呦呦帶領科研組創製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2011年,屠呦呦曾獲得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狄貝基臨牀醫學研究獎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以表彰她在青蒿素 (artemisinin) 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同年她也曾獲得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並獲得獎金人民幣100萬元
「三無教授」
她目前還擔任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繼續從事有關青蒿素的研究。
據網上資料顯示,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並在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不過,據媒體報道說,屠呦呦先後幾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但都沒有被選上,一直是「三無教授」,
(撰文:李文/責編:董樂)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2097-醫學獎/中國青蒿素專利-被外國搶註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是,兩個月前離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沈家祥曾為了保護中國在青蒿素這一抗瘧新藥的發明權歸屬,領導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但其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沈家祥曾任國家醫藥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其職責之一是負責與世界衛生組織對接。青蒿素向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廣工作,就是在其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1970年代中期,當「523」項目已將青蒿素的抗瘧功效及化學本質都基本研究清楚時,1976年,項目組得到某國科學家正在分離蒿屬植物類似物質的信息。在中國當年沒有專利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的情況下,為了搶在外國人前面發表論文,1977年開始,一篇篇由中國科技工作者個人署名的青蒿素論文陸續發表,將成果向全世界展露無遺,也使得在此後的十年裡,面臨著不斷被竊取的險境。
80年代,沈家祥出任中國駐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覺察到青蒿素的重要。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就青蒿素的開發生產展開了長達六年的合作。
但按國際慣例,新藥在國外註冊前必須要對生產廠的生產條件和生產管理進行評估,即GMP檢查。但中國的兩個生產車間均不符合GMP要求,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亮了「紅燈」。但就在這期間,國外研究青蒿素的研究進展很快。
為進一步掌握國際藥物註冊對申報文件資料的要求,在沈家祥與專家們,按國際藥物註冊規格與要求,對青蒿琥酯、蒿甲醚的申報註冊材料進行了全面修改和通篇翻譯,請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的知名專家和顧問協助審查。
1987年起,沈家祥作為唯一的中國成員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他帶著詳盡資料據理力爭,代表中國政府走上了為青蒿素「正名」的艱辛征程。
但時至今日,自中國科研人員研究青蒿素以來,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青蒿素的專利權仍是許多醫藥工作者的遺憾,也是沈家祥生前的遺憾之一。雖為青蒿素的正名奔波了近十年,但青蒿素的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今年84歲的中國著名女藥學家屠呦呦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之一,她也是有史以來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3位女性。
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市的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一直以來致力於研究在繼承傳統中醫藥的精華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和技術,發掘中藥的活性成分,特別在瘧疾及免疫疾病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研製開發新藥。
創製青蒿素
上個世紀70年代,屠呦呦帶領科研組創製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2011年,屠呦呦曾獲得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狄貝基臨牀醫學研究獎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以表彰她在青蒿素 (artemisinin) 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同年她也曾獲得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並獲得獎金人民幣100萬元
「三無教授」
她目前還擔任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繼續從事有關青蒿素的研究。
據網上資料顯示,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並在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不過,據媒體報道說,屠呦呦先後幾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但都沒有被選上,一直是「三無教授」,
(撰文:李文/責編:董樂)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2097-醫學獎/中國青蒿素專利-被外國搶註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是,兩個月前離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沈家祥曾為了保護中國在青蒿素這一抗瘧新藥的發明權歸屬,領導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但其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沈家祥曾任國家醫藥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其職責之一是負責與世界衛生組織對接。青蒿素向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廣工作,就是在其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1970年代中期,當「523」項目已將青蒿素的抗瘧功效及化學本質都基本研究清楚時,1976年,項目組得到某國科學家正在分離蒿屬植物類似物質的信息。在中國當年沒有專利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的情況下,為了搶在外國人前面發表論文,1977年開始,一篇篇由中國科技工作者個人署名的青蒿素論文陸續發表,將成果向全世界展露無遺,也使得在此後的十年裡,面臨著不斷被竊取的險境。
80年代,沈家祥出任中國駐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覺察到青蒿素的重要。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就青蒿素的開發生產展開了長達六年的合作。
但按國際慣例,新藥在國外註冊前必須要對生產廠的生產條件和生產管理進行評估,即GMP檢查。但中國的兩個生產車間均不符合GMP要求,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亮了「紅燈」。但就在這期間,國外研究青蒿素的研究進展很快。
為進一步掌握國際藥物註冊對申報文件資料的要求,在沈家祥與專家們,按國際藥物註冊規格與要求,對青蒿琥酯、蒿甲醚的申報註冊材料進行了全面修改和通篇翻譯,請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的知名專家和顧問協助審查。
1987年起,沈家祥作為唯一的中國成員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他帶著詳盡資料據理力爭,代表中國政府走上了為青蒿素「正名」的艱辛征程。
但時至今日,自中國科研人員研究青蒿素以來,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青蒿素的專利權仍是許多醫藥工作者的遺憾,也是沈家祥生前的遺憾之一。雖為青蒿素的正名奔波了近十年,但青蒿素的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
Re: 諾貝爾 2015 醫學獎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5日揭曉(原文報導),由3人共同獲獎,中國大陸屠呦呦獲得一半獎金,愛爾蘭康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大村智(Satoshi Omura)各得1/4。現年84歲的屠呦呦2011年已獲拉斯克醫學研究獎。但大陸學界卻有不少抱屈聲音,認為屠呦呦在國內得不到肯定,結果「牆裡開花牆外香」。
屠呦呦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中央社報導,屠呦呦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她是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並因此獲得2011年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屠呦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但她曾多次被提名參選院士,都沒有被選上,她獲得大獎之後,引發社會對於中國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
聯合報導,反諷的是,屠呦呦在大陸境內被稱為「三無學者」,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更無中國兩院院士頭銜。連新華網、中國中央電視台等官媒都稱,「為什麼屠呦呦會被國內否定44年?」
羊城晚報梳理當年經過,指出大陸早在1967年就啟動代號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523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最後從2000多種方藥中整理出可能有效的640多種草藥。
但這份「抗瘧單驗方集」雖然包括青蒿,但由於提煉方式錯誤,青蒿藥效不佳,失敗190多次後,研究陷入停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接受大陸央視訪問時曾經直言,儘管青蒿素到底是誰先發現的或有爭議,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都公認是確認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
BBC中文網報導,屠呦呦獲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13位女性,也是首位獲得這一殊榮的中國人(註)。而一名印度記者提問,「屠呦呦的獲獎是否意味著西方醫藥界對傳統替代藥物的看法發生改變?」
這一問題讓出席會議的諾貝爾大會成員有點意外。大會成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表示:「尋找新藥的途徑有很多種,人類通過不同植物尋找治療方式由來已久,這可以激發我們尋找新藥的新觀念。」不過,弗斯伯格教授也明確指出:「我不認為我們會直接用這些草藥」。
弗斯伯格教授強調:「這不是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我們頒的獎是給從中醫藥當中獲得啟發、作出貢獻的個人,她能夠從中做出新藥,讓我們在全世界銷售。」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28639/
屠呦呦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中央社報導,屠呦呦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她是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並因此獲得2011年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屠呦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但她曾多次被提名參選院士,都沒有被選上,她獲得大獎之後,引發社會對於中國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
聯合報導,反諷的是,屠呦呦在大陸境內被稱為「三無學者」,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更無中國兩院院士頭銜。連新華網、中國中央電視台等官媒都稱,「為什麼屠呦呦會被國內否定44年?」
羊城晚報梳理當年經過,指出大陸早在1967年就啟動代號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523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最後從2000多種方藥中整理出可能有效的640多種草藥。
但這份「抗瘧單驗方集」雖然包括青蒿,但由於提煉方式錯誤,青蒿藥效不佳,失敗190多次後,研究陷入停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接受大陸央視訪問時曾經直言,儘管青蒿素到底是誰先發現的或有爭議,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都公認是確認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
BBC中文網報導,屠呦呦獲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13位女性,也是首位獲得這一殊榮的中國人(註)。而一名印度記者提問,「屠呦呦的獲獎是否意味著西方醫藥界對傳統替代藥物的看法發生改變?」
這一問題讓出席會議的諾貝爾大會成員有點意外。大會成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表示:「尋找新藥的途徑有很多種,人類通過不同植物尋找治療方式由來已久,這可以激發我們尋找新藥的新觀念。」不過,弗斯伯格教授也明確指出:「我不認為我們會直接用這些草藥」。
弗斯伯格教授強調:「這不是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我們頒的獎是給從中醫藥當中獲得啟發、作出貢獻的個人,她能夠從中做出新藥,讓我們在全世界銷售。」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2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