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仙ㄟ憶兒時】古早人很小氣 140507

大雅老仙ㄟ要講故事囉.不到70歲的會員,建議您趕快拿張椅子進來搶位子聽講.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大雅老仙ㄟ
V3
V3
文章: 3319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7, 2011 9:13 pm
擁有感謝: 28 次

【老仙ㄟ憶兒時】古早人很小氣 140507

文章 大雅老仙ㄟ »

我是跨過農業社會及工商社會的人,看到不同社會形態的變遷,也看到了臺灣人在不同形態社會的心態,我覺得兩者差異很多。有什麼差異,不勝枚舉,但是我覺得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現在的人比較慷慨大方,不像農業社會時代的人小氣不乾脆,樣樣都要斤斤計較。

以前的人,每個家庭都準備有一支秤(tshin-a),各位一定會問,不是在做生意,為何要有秤?原來古早人買東西怕吃虧,東西買回家都要再過秤一次,如果秤的結果不夠斤兩,就馬上再拿回去向商人討回公道,商人也不得不補給他,讓他滿意為止。

大家不要以為買貴重的東西,才會跑回去討公道。其實不是,有時候連買便宜的青菜,差個一兩二兩也會跑回去要求補足。通常菜市場的東西比較貴的是豬肉,買一斤豬肉回來秤的結果只有15兩,他就會立刻回去向商人要求補足一兩,商人就會說每支秤都會有誤差,少個一兩或多個一兩屬正常現象,可是古早人就會一直跟他「花」,生意人只好切個一兩補給他。如果更高貴的魚翅、烏魚子、干貝....之類的東西當然就更會「花」了。

古早的味精就是貴重東西,那是從日本進口的,叫做「味の素」(あじのもと),一般人每次只有買一兩或二兩,也只有客人來了才捨得買來煮湯頭。因為買的重量少,都是用戥仔(ting-a)來秤,客人希望戥尾翹一點,店家希望戥尾平一點,雙方搶來搶去是常有的現象。

早期的農民都有養豬,豬養大了就是賣給豬商。當豬賣成之後,豬商什麼時候來抓豬不先通知飼戶,飼戶在賣成之後,時時給豬吃得飽飽了,吃了多少斤潘(phun)就可多賣出多少斤的豬錢。買主往往半夜趁豬空腹時候來抓豬,可以減少重量,但是飼戶也知道買主的想法,就半夜起來養豬。買賣雙方就這樣明爭暗鬥,抓豬時剛好豬是空腹,買主算賺到了,抓豬時飼主剛剛飼過潘,豬商就吃虧。

豬的重量是用大桿秤(俗稱大量tua7 niu7)秤,秤的時候,買主一直把秤錘往內撥,讓秤尾往上翹,可以減少重量。但飼主一直把秤錘(tshin3 thui5)往外撥,讓秤尾往下墜,可以增加重量,就這樣搶來搶去,秤一隻豬的重量要秤很久,可知古早人很小氣,很會計較。
我舉這種例子只是說明古早人的小氣和計較,其實任何一種買賣,都是這種現象,不知這是臺灣人的傳統習俗,或是古早人比較窮才會計較。

在古早時代,商人都把任何一種賣品價格開得高高的,讓買主出價,只要有賺就賣。這種喊價出價殺了老半天才買賣成功,真是浪費時間。大約在民國50年代中期,商人開始推行「不二價」運動,以免講價太麻煩。剛開始雙方還不能完全信任,效果有限,後來才會有「真不二價」、「真真不二價」、「實在不二價」.... 等口號。

民國70年代之後,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大家口袋裡都有錢了,加上之前已推行了十多年的「不二價」運動,市面上就真的慢慢沒有殺價的現象。沒有殺價表示大家不再小氣,現在的人買豬肉只有說要買200元豬肉,再也不像從前要先問豬肉一斤多少錢,200元是多少重量,回來後也不會用自己的秤再秤秤看,說明了現在的人大方、口袋裡錢多,也有可能現在的人常出國,從文明國家學些文明回來的關係。
頭像
forester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40267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01, 2006 10:26 am
來自: 台窩灣
擁有感謝: 2 次

Re: 【老仙ㄟ憶兒時】古早人很小氣 140507

文章 forester »

大雅老仙ㄟ 寫:我是跨過農業社會及工商社會的人,看到不同社會形態的變遷,也看到了臺灣人在不同形態社會的心態,我覺得兩者差異很多。有什麼差異,不勝枚舉,但是我覺得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現在的人比較慷慨大方,不像農業社會時代的人小氣不乾脆,樣樣都要斤斤計較。

以前的人,每個家庭都準備有一支秤(tshin-a),各位一定會問,不是在做生意,為何要有秤?原來古早人買東西怕吃虧,東西買回家都要再過秤一次,如果秤的結果不夠斤兩,就馬上再拿回去向商人討回公道,商人也不得不補給他,讓他滿意為止。

大家不要以為買貴重的東西,才會跑回去討公道。其實不是,有時候連買便宜的青菜,差個一兩二兩也會跑回去要求補足。通常菜市場的東西比較貴的是豬肉,買一斤豬肉回來秤的結果只有15兩,他就會立刻回去向商人要求補足一兩,商人就會說每支秤都會有誤差,少個一兩或多個一兩屬正常現象,可是古早人就會一直跟他「花」,生意人只好切個一兩補給他。如果更高貴的魚翅、烏魚子、干貝....之類的東西當然就更會「花」了。

古早的味精就是貴重東西,那是從日本進口的,叫做「味の素」(あじのもと),一般人每次只有買一兩或二兩,也只有客人來了才捨得買來煮湯頭。因為買的重量少,都是用戥仔(ting-a)來秤,客人希望戥尾翹一點,店家希望戥尾平一點,雙方搶來搶去是常有的現象。

早期的農民都有養豬,豬養大了就是賣給豬商。當豬賣成之後,豬商什麼時候來抓豬不先通知飼戶,飼戶在賣成之後,時時給豬吃得飽飽了,吃了多少斤潘(phun)就可多賣出多少斤的豬錢。買主往往半夜趁豬空腹時候來抓豬,可以減少重量,但是飼戶也知道買主的想法,就半夜起來養豬。買賣雙方就這樣明爭暗鬥,抓豬時剛好豬是空腹,買主算賺到了,抓豬時飼主剛剛飼過潘,豬商就吃虧。

豬的重量是用大桿秤(俗稱大量tua7 niu7)秤,秤的時候,買主一直把秤錘往內撥,讓秤尾往上翹,可以減少重量。但飼主一直把秤錘(tshin3 thui5)往外撥,讓秤尾往下墜,可以增加重量,就這樣搶來搶去,秤一隻豬的重量要秤很久,可知古早人很小氣,很會計較。
我舉這種例子只是說明古早人的小氣和計較,其實任何一種買賣,都是這種現象,不知這是臺灣人的傳統習俗,或是古早人比較窮才會計較。

在古早時代,商人都把任何一種賣品價格開得高高的,讓買主出價,只要有賺就賣。這種喊價出價殺了老半天才買賣成功,真是浪費時間。大約在民國50年代中期,商人開始推行「不二價」運動,以免講價太麻煩。剛開始雙方還不能完全信任,效果有限,後來才會有「真不二價」、「真真不二價」、「實在不二價」.... 等口號。

民國70年代之後,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大家口袋裡都有錢了,加上之前已推行了十多年的「不二價」運動,市面上就真的慢慢沒有殺價的現象。沒有殺價表示大家不再小氣,現在的人買豬肉只有說要買200元豬肉,再也不像從前要先問豬肉一斤多少錢,200元是多少重量,回來後也不會用自己的秤再秤秤看,說明了現在的人大方、口袋裡錢多,也有可能現在的人常出國,從文明國家學些文明回來的關係。
我是古早人
(omg) (omg) (omg)
(窮) (窮) (窮)
圖檔把你打醒...都沒米下鍋了. 還想養狗!
min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4228
註冊時間: 週六 10月 13, 2012 8:39 am
表達感謝: 35 次
擁有感謝: 18 次

Re: 【老仙ㄟ憶兒時】古早人很小氣 140507

文章 min »

以前大家都很節儉。
回覆文章

回到「老仙ㄟ講古論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