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資訊提醒102.10.1診所日記 : 誰才是醫療裡的「五等公民」?
中秋節假期看了一些資料,
其中有2篇文章 值得 推薦給大家看,
值得 國人 深思檢討。
如 本信末 所附。
看了這2篇文章,
實在令人感慨很深,
沒有想到世界文明先進的國家,他們看病竟然是「五等」公民,
台灣健保 目前 卻是可以很快速就診,不用等待,很自由方便的看病,
實在是太幸福了。
也有文章寫到 :
高雄榮總薛光傑醫師到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進行學術研究時,他四歲的小女兒連續三天三夜攝氏40度的高燒,半夜咳到吐滿床,體重直線下滑,逼不得已在晚上八點到聖瑪麗醫院(St Mary's Hospital,按編:即為英國安娜王妃及凱特
王妃生產的醫院 )掛急診。等到半夜十二點,整整四個小時,才得以看診,小兒急診醫師花了近半個小時作了仔細的身體檢查後,僅交待護士安排檢驗小便,但抽血、X光檢查、靜脈輸液(打點滴 )或留院觀察都沒有,最後只拿到備用的退燒藥,就被請去辦理離院,並且要等到隔天,再跑一趟急診,才能看到驗尿
報告。這種情況,如果在台灣,早就被病人或家屬告了。英國雖然是西方先進國家,但是就診的便利性、效率、甚至於臨床處置,遠遠不如台灣。而檢查能不作盡量不作,主要是英國NHS ,同樣面臨財務困難的窘境,也因此,也導致很多的誤診及醫療糾紛,且相關的醫療救濟及賠償,主要是向英國NHS提出理賠。
看看英國,想想台灣。一旦台灣醫療崩潰,受害最深的,將是急需門診、急診、
檢查、住院、開刀的患者。
另外有學問的人說,衡量一個國家健保的品質有三個要素:
1. 價格,越便宜越好
2. 效率,當然是效率越快,病人越不用等待越好
3. 品質
只是,健保醫療的價格和效率 很容易衡量,
品質則比較不容易評估的出來。
於是乎,
台灣健保因為 價格低廉,效率快速(可近性高),
所以變成 很突出,很傑出,
一向 為 世界各國 所推崇,
但當我們太重視這兩樣的時候,
把價格壓的很低,把醫護人員操壞了(如此才 能可近性高,有效率),
長久之後,
當然會犧牲我們的醫療品質,
而 品質 雖然是往往一般人比較不容易看的出來,
卻是 最重要的,
所以 有學問的人 說:
A. 兼顧高品質與低成本,那當然要犧牲效率。
B. 兼顧高品質與高效率,那成本必然大幅提高。
C. 兼顧高效率與低成本,那品質當然不可能太好。
D. 三者兼顧,是最完美的狀況。
可惜好品質、高效率、低成本的完美醫療 恐怕是 不存在的。
效率和成本這兩個面向大家看得見也較容易被量化來評估,
不過當我們沾沾自喜於這兩方面的傑出表現時,
都要小心地反思,品質是否已在不知不覺中被侵蝕流失。
當我們享受廉價的醫療得來速時,
千萬要再多想一想,
因為醫療的品質將會左右我們的健康與安危。
王宏育 敬上 2013.10.01
Tel : O: 07-622-8972 07-622-8973
Cell phone : 0920-928-938
Fax : 07 -622-6693
E-mail:
[email protected]
Address: 高雄市岡山區 82051岡山路260號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 ... L000003730
誰才是醫療裡的「五等公民」?
前些日子,有位男子在深夜發生車禍被送到急診室,因為大腿骨折,院方安排隔天手術,但是患者不願等待而自行轉院。偏偏他轉到了更擁擠的醫院,反而在急診室待了兩天,都等不到開刀房,只好再度轉送到更遠的醫院處理。這個事件最後上了新聞頭版,鬧得沸沸揚揚。
這樣的事故在醫院急診室相當常見,每天都在上演。一般而言,急診手術會分成幾個等級,性命垂危的患者會立刻送開刀房處理;次緊急的手術則需要在幾個小時內進開刀房;沒有立即生命危險的手術優先順序就會擺在更後面。因為急診手術房很有限,所以等待急診刀的時間絕不是依照「先來後到」。舉例來說,閉鎖性骨折的患者雖然已經等了一整天,但是若臨時遇上顱內出血、性命垂危的患者,手術時間就會繼續往後順延。
在該事件中,頭一家醫院安排在幾個小時後動手術,是合理的處置,但是患者顯然很不滿意,才會自行轉院。
其實能夠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之內完成手術,應該算是非常幸運的待遇。在臺灣,我們所擁有的是極為有效率的醫療,不只是急診手術,連常規手術都可以在數天或數周之內完成,這在全世界來講都是極為優異的成就。
放眼世界,富裕、先進的國家很多,但是說到醫療他們的國民其實都只是「五等公民」。
為何叫做「五等公民」呢?恰好就是「等門診」、「等急診」、「等檢查」、「等住院」、「等開刀」。
第一等:「等門診」
在臺灣要找到專科醫師非常容易,任何一種專科幾乎都能夠隨傳隨到。這種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便利在很多國家都是行不通的。
大多數的國家都會落實分級醫療的觀念,民眾有問題時必須先找家庭醫師,若是無法處理才會轉診給專科醫師,而光是預約專科醫師的等待時間就需要好幾個禮拜。以加拿大為例,預約婦產科醫師的等待時間為8.6周(中位數),在接受診治到完成治療又需要8.8周;預約骨科的等待時間為20周,到完成治療更還需要19.6周,總共需要39.6周。
下圖中所呈現的就是各個科別的等待周數,橘色的部分是從家庭醫師轉診到專科醫師的等待時間,藍綠色的部分是接受診治到完成治療的時間,這裡的數值皆是以中位數來表示。在諸多科別裡,從轉診到完成治療,最短也需要4周的時間。
需要等待的不只有加拿大,瑞典、挪威、法國、澳洲等國家的患者都有相當高的比例,需要等待超過4周才能看到專科醫師。
第二等:「等急診」
門診或許可以慢慢等,那急診的等待時間如何呢?
許多醫院的急診室都有提供即時的等待時間可供查詢,讓我們來看看加拿大的急診室。
圖中可以見到,等待時間都是用小時來計算,最長還需要等待4個半小時。
哇!若是重症患者等這麼久還有救嗎?
這倒是不用擔心,真正的急重症患者會優先受到處置。不過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於醫療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緊急的患者先處理,非緊急的患者當然就需要等待,這是較正確的作法,否則將會導致急診室負荷過大,並讓醫療資源迅速耗竭。
第三等:「等檢查」
每個人應該都有在醫院做檢查的經驗,以單純的X光檢查來說,在台灣若需要照X光片,會在診間拿到檢查單,然後到放射科做檢查,通常當患者回到診間時,片子已經出現在螢幕上,前前後後只需要幾十分鐘的時間。
下表是義大利安排各項檢查的等候天數。
在公立醫院傳統的X光檢查平均需要等待61天!而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的平均等候天數分別是46天及65天。
如此漫長的等待時間讓我們無法想像,但是別忘了義大利是世界排行前十大的經濟體之一,相當富裕;在西元2000年時,義大利的健康照護系統還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二名呢!
當診斷完成之後,較嚴重的問題可能便需要住院治療,不過在治療之前,還是需要漫長的等待。
以同樣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英國為例,從轉診到住院的等待時間都是以「周」來計算。等待周數的中位數大約在9周左右,第95百分位約22周。整體而言,約有一成的患者需要等待超過18周。
第五等:「等開刀」
等待常規手術在台灣往往只需要幾天到幾周的時間,但是在許多國家等待常規手術的時間更是驚人。
以同樣的術式來比較,在英國,髖關節置換術和膝關節置換術的等待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74天和78天[1];在加拿大,髖關節置換術和膝關節置換術等待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89天和107天[2];在澳洲,髖關節置換術和膝關節置換術等待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116天和184天,甚至有一成的人需要等待超過一年才有辦法接受膝關節置換術[3]。
包含澳洲、紐西蘭、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國等國家的人民都需要面對漫長的常規手術等候時間。因為等候開刀的名單實在太多了,挪威政府於2001年還曾經編列1億1,000萬美元的經費將部分的患者送到國外接受手術。雖然有如此漫長的等待,但是根據2013年的「世界幸福報告」,挪威可是排名第二的國家呢。
看過以上的數據,大家應該就明白「五等公民」這個稱號對這些國家的人民而言可說是「實至名歸」。不過,我們也會感到好奇,為何這些國家如此富裕,卻無法達成迅速便捷的醫療呢?
這個問題所牽涉到的就是醫療資源的分配,因為醫療資源的真實成本非常高昂,為了維護適當的醫療品質,便很難在短時間內滿足大量的需求。由於醫療服務仰賴大量的人力運作,所以在「效率」、「品質」與「成本」之間便會互相牽制。想達成「高效率」,必然會影響到「品質」,否則便需要投入更大量的人力來彌補,這也代表著更高昂的「成本」。偏重於「品質」,就得犧牲「效率」,且不計「成本」;若一味要求壓低成本,代價就是逐漸流失的「品質」。
無論在哪一個領域,做決策時都必須考量「品質」、「效率」和「成本」之間的關係,權衡輕重並有所取捨,才能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點。我們可以看看下方的圖示。
A區兼顧高品質與低成本,那當然要犧牲效率。
B區兼顧高品質與高效率,那成本必然大幅提高。
C區兼顧高效率與低成本,那品質當然不可能太好。
D區三者兼顧,是最完美的狀況。可惜好品質、高效率、低成本的完美醫療恐怕是不存在的。
效率和成本這兩個面向大家看得見也較容易被量化來評估,不過當我們沾沾自喜於這兩方面的傑出表現時,都要小心地反思,品質是否已在不知不覺中被侵蝕流失。當我們享受廉價的醫療得來速時,千萬要再多想一想,因為醫療的品質將會左右我們的健康與安危。
註釋:
[1] Mean and median in-patient waiting time of patients admitted for treatment, England, 2008-09
[2] Median waiting time of treated in-patients in Canada, 2008-11: Days
[3] AIHW 2012. Australian hospital statistics 2011-12: elective surgery waiting times. Health services series no. 46. Cat. no. HSE 127. Canberra: AIHW.
作者簡介_劉育志
劉育志,1978年生,是外科醫師也是網路宅。對於人性、心理、行為與歷史有許多的好奇。於《皇冠雜誌》與《蘋果日報》撰寫專欄,並與白映俞醫師一同經營《好奇頻道》。
「志志的醫界奇觀」專欄文章列表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 ... L000003850
什麼?小孩燒到40度,掛急診得苦等四小時!?
外科醫師劉育志在<誰是醫療裡的五等公民?>一文裡提到,許多世界上的先進國家的患者,跟台灣比起來,只能算是「等門診」、「等急診」、「等檢查」、
「等住院」、「等開刀」的「五等公民」。
最近,剛剛結束一年英國訪問學者身份返台的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薛
光傑,對此深有體會。
英國公費醫療體系的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 )主要財源來自稅收,國民不需額外支付保險費,且大部份的醫療服務,都不需部份負擔 ,也有明確的家庭醫師制度跟轉診制度,但不管是「等門診」、「等急診」、
「等檢查」、「等住院」、「等開刀」的等候時間,都相當漫長。
在英國,生病就醫,絕對沒有當天預約看門診這件事,每個門診只看八到十個病人,患者看門診等上三、四星期是相當常見的情況,也不會為感冒這種輕症就醫,
大多就是直接請假在家多休息。萬不得已,才會掛急診。
以薛光傑進行學術研究的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合作醫院倫敦皇家醫院(Royal London Hospital )為例,並沒有任何醫師、護士或家屬會在醫院裡戴口罩,他剛到倫敦時,搞不清楚狀況,戴口罩去醫
院作臨床觀摩時,其它人看到有人戴口罩,都閃得遠遠的。
留英期間,他四歲的小女兒,曾因連續發了三天三夜攝氏40度的高燒,半夜咳到吐滿床,每晚都在換床單,體重直線下滑,雖然早有耳聞,在英國看病要等很久,但因擔心再拖下去孩子會出現脫水或其它併發症,逼不得已在晚上八點到聖瑪麗醫院(St Mary's Hospital,按編:即為英國安娜王妃及凱特王妃生產的醫院 )
掛急診。
即便當時小兒急診的患者不多,仍等到半夜十二點,整整四個小時,才得以看診,小兒急診醫師花了近半個小時作了仔細的身體檢查後,僅交待護士安排檢驗小便,但抽血、X光檢查、靜脈輸液(打點滴 )或留院觀察都沒有,最後只拿到備用的退燒藥,就被請去辦理離院,並且要等到隔天,再跑一趟急診,才能看到驗尿報告。這種情況,如果在台灣,早就被病人或家屬告了。英國雖然是西方先
進國家,但是就診的便利性、效率、甚至於臨床處置,遠遠不如台灣。
也曾有患者或家屬,因掛急診久候大吼大叫,立刻會有數位彪形大漢的警衛出來關心,警察的巡邏,也算密集。所以急診的現場,即便在病患不少時,依然相當
有井然有序。
而檢查能不作盡量不作,主要是英國NHS ,同樣面臨財務困難的窘境,也因此,也導致很多的誤診及醫療糾紛,且相關的醫療救濟及賠償,主要是向英國NHS
提出理賠。
最近有一項研究,就指出英國NHS的患者,在西方七個發達國家中,死亡率高,
在英國NHS死於肺炎的患者是美國類似患者的五倍。
看看英國,想想台灣。一旦台灣醫療崩潰,受害最深的,將是急需門診、急診、
檢查、住院、開刀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