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自古以來,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所以從前的一對夫妻起碼有六、七個子女,如果生一打者並不稀奇,生一斤者也不算是新聞。
乙未割臺(1895)時,臺灣人口是255萬人,光復那一年(1945)臺灣人口已達600萬人,我讀小學時,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日本女老師松井警告我們說:「現在臺灣人口已經破600萬了,你們不好好讀書,將來就掙不到一口飯吃」,我們聽到這句話真的很害怕,將來沒有一技之長,真的可能會餓死。
臺灣光復之後,人口加速度成長,除了民國38-9年的大量難民潮移入之外,臺籍日本兵自海外復元回來後就大量生產,據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民國41年人口增加速度達最高峰,那年的粗出生率為千分之46.6,粗死亡率為千分之9.9,翌年起逐漸下降,到去年的自然增加率降到千分之2.1。目前臺灣人口2300多萬人,密度是世界之冠(孟加拉稍多但都平地),造成居民的生活品質嚴重下降。
民國46年臺灣人口接近一千萬時,人口問題先知,農復會主委蔣夢麟就首先提出《臺灣人口與土地問題》,他指出臺灣土地小,人口增加率太高,應該控制人口的增加,因而獲得「麥格塞塞獎」。可是他這種言論受到國內輿論的指責與痛罵,尤其立法院(當時是老立委)提出質詢,認為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須要兵源多,應該要鼓勵多生產,立委也主張要嚴厲懲處蔣夢麟的違反國策,是叛國行為.... 等等,讓蔣氏受到莫大委曲。
但是蔣夢麟並不因此而氣餒,他仍積極推廣人口計劃,他改與美國普林斯頓人口研究所合作,以民間性質去推行他的理想,民國53年他的家庭計劃正如火如荼規劃之際,卻因肝癌逝世,使他的計劃也頗受影響。
因為蔣夢麟的家庭計劃言論不僅違反反攻大陸的基本國策,所以這個工作明的方面政府不能做,改由民間配合美國普林斯頓人口研究所來做,經費來源是政府用其他名義編列假預算,及美國經農復會的贊助,也有民間募款而來。
在人員方面政府也不敢正式編制工作人員,只在省政府設立半官方的人口計劃研究所,積極推廣家庭計劃。並以約聘方式在各鄉鎮區衛生所配有1名家計人員,在縣市衛生局配有家計指導員,衛生所編制內醫護人員要配合家計工作,在民國57年5月2日正式公佈實施家庭計劃,政府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積極配合推展這項家庭計劃工作。
剛開始要推行家庭計劃非常困難,因為那時候的一對夫妻都是七、八個子女,起先的口號是二男二女「就夠好」,可是父母怕子女夭折,叫他們只生4人實在不容易,但經過家計人員的努力,在民國62-3年代已見到成果,家計人員仍然再接再厲,民國62-3年代之後口號改為33制,就是要求新婚夫婦婚後第三年才生第一胎,隔3年生1胎,生3胎就不生了。這個口號也在民國70年代初期就達成。民國70年代中期之後就把口號改為二個恰恰好,一個也不嫌少,家庭計劃到這階段就功成身退。緊接著臺灣社會工商化,現在反而政府要求大家多生,民眾也不見得想生,好再在今天不再反攻大陸了,沒有兵源也
【老仙ㄟ講古】 為反攻大陸要多生子 120503
版主: 版主021
-
- 註冊會員
- 文章: 708
- 註冊時間: 週六 9月 08, 2007 12:36 am
-
- R3
- 文章: 344
- 註冊時間: 週三 7月 14, 2010 3:08 am
-
- 指導教授
- 文章: 941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31, 2011 9:20 pm
- 來自: 桃園